close

茶無真假,只有好壞


就個人粗短的飲茶經驗,得出一些看法


 


好的普洱茶茶品,沖泡後的茶湯,透徹亮麗、茶滋喝起來雖
有苦澀感,其感覺將從整片舌頭延伸至喉頭,雖苦澀卻回甘,並
唾涎津液不斷,給人以源遠流長的舒服感,致使喝茶者會主觀地
“一直想喝”。


至於值得收藏的普洱茶茶品,則更進一步要求其原料、採茶季節、製作工序與儲藏環境了。


 


上天對個人不薄,很感謝上天給惡人的福報,讓個人擁有了【龍馬老同慶】、【鼎興號】圓茶與緊茶、【福祿貢】、【思普貢】、【藍印鐵餅】、七子餅【水藍印】(泰國倉儲與香港倉儲者皆有之)、八十年代【江城茶磚】、八十年代【臨滄銀毫沱茶】、十二月版【九二小方磚】、一九九六年首批【古雲海圓茶】三種。也有機會不少次品飲過【福元昌】、【紅印】、【藍印】、【天信號】、首批【8582】七子餅、【藍天8592】。


 


最近更有幸品過多種前輩親自收藏的老茶 因為不是商品商家購買而是自己當年帶來的茶 所以年代與倉儲無虛懷疑


提出上述茶品,是要說明一件事:上述茶品,乾倉的溼倉的,都有喝過。乾倉當然就是【厚化蘭樟香】,喝了後不只兩腋習習清風生,而且還有【肌骨清涼氣】的感受,香、甜、甘、苦、澀、津、氣、陳,其氣勢磅礡,非筆墨能形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於受潮茶品,除了【8582】與【藍天8592】(本即從香港倉儲而得,只能說與此茶無緣)喝了令人胃漲風外,其餘茶品喝後仍然兩腋習習清風生,體骸通泰,很舒服,茶湯仍然甜水滑順,唾涎津液也不斷……可是就是少了本有的【韻】以及【茶香】(蘭樟香)。


何以乾倉與溼倉茶品有如此的差別?



依個人主觀的看法,這該歸咎於茶葉的來源與茶品的製作工序有關了。這在個人的觀念裡頭,當歸入【壞茶】的領域了──喝了讓人頭暈胃風,豈能是這人的好茶?
──當然,喝茶喝後身心不舒服,因人而異。這只能怪個人身體羸弱多病不勝寒了,只能哀哉自嘆無緣了。

普洱茶的生命藝術,在其【生長條件】。



【生】,指的是原料與製作工序的要求;【長】,指的是成品後的倉儲環境。能夠登上藝術品茗空間的,則必須經得起【陳】,即時間的歷練,也就是陳期。【祖父做兒孫喝】的使命,或許不僅僅停留於牛飲粗喝的大家歡喜的普羅大眾層次,更應走入藝術的廳堂,使得茶品能把精神的享受與藝術的表現全然回饋予普洱茶品的製茶先祖。


誠如古玩市場,猶或字畫藝術,都得要商家的良心、行家的目光、茶人的品味以及政府的法規等配合下,普洱茶市場才能長長遠遠地走下去。普洱茶的宏願,是要細心呵護的。要走向世界,必須普及全民。如果高唱品質好也確實品質好的茶品,如果只照顧到高層次的藝術廳堂,而罔顧了中下層次消費者的普及,則製茶的先靈,恐怕也只能怨歎這殊料不及的局面。
產業的成熟,必須與消費者的成熟相輔相成。雖說留給子孫茶葉茶品,子孫是不愁吃穿,可是從現今怪亂現象之。

那些老茶陳品如【號字級】與【印字級】者,這多得那些茶品的原料都是來自【山頭原林韻】──好山好水樟林庇蔭的喬木大葉種!這才能從厚釅蘭樟香的功底,經時間的洗煉而轉化成厚化蘭樟香的結果。
舉些實際的生活經驗作比喻,有舞台表演者常說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又或太極拳修煉者云“三年一小成,十年不出門”者,這豈不在在說明:【功底】很重要?現在的台地茶,灌木的特徵是:樹根抓地膚淺,不能深透地底來吸取更渾厚的養分。還有,經過改良後的土質,已不如前文所提,有厚層的生化腐朽營養物。而且灌木茶樹叢過於密集,恐也影響其茶質。如此【根底】或【功底】不足的茶樹所製作的茶品,又豈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又怎會有氣勢磅礡口感?加上現今製茶技術的改變或改良,蒸青、烘青有之,茶品哪能耐得住陳放?
再說,現今市場,以假亂真的現象充斥,消費者不是沒有管道去認識,就是認知不足,怎能判定茶品的好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的頭像
    Alan

    Alan點茶 ( 茶 茶道具 宗教 歡喜生活)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