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之後,成爲普洱毛青。這時的毛青,韻味濃峻、銳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後,因其後續工序的不同分爲"熟茶"和"生茶"。經過渥堆轉熟的,就成爲"熟茶"。再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貯放,待其味質穩淨,便可貨賣。貯放時間一般需要2-3年。幹倉陳放5-8年的熟茶已被譽爲上品。"生茶"是指毛茶不經過渥堆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轉化而成爲熟茶。自然轉熟的進程相當緩慢,至少需要5-8年才適合食潑生動的韻致,且時間越長,其内香及活力亦發顯露和穩健,由此形成普洱茶越陳越香,也養成了普洱愛好者愛收藏普洱茶的傳統。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生產條件的變化,現在的普洱茶與過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變,產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風格和品質依照。
歷史上普洱茶,是指以"六大茶山"爲主的西雙版納生產的大葉種茶爲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壓制成各種規格的緊壓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餅茶、藏銷緊壓茶、圓茶、竹筒茶、拼裝散茶等。在長期的生產制作和銷售過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種不斷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產品系列。
原來,在普洱茶餅的背後,還隱藏着一段不爲人知的故事。自從唐朝起,普洱地區的茶人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要將毛茶直接販運到西藏,但毛茶十分幹燥,一壓就碎。後來,普洱地區的茶人發現將散裝的毛茶壓制成餅茶,就可以徹底解決長途運輸的難題。
制作茶餅第一步就是將毛茶蒸軟。然後,就可以用石磨壓成餅狀了。將毛茶壓制成餅茶,完全是古時的制茶人爲克服長途運輸不得已而爲之的發明,如今卻成爲了普洱茶的標志。
那時的普洱茶人將茶餅交給馬幫,去異域交換自己夢想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馬幫馱着這些茶餅穿越亞洲大陸的山脊,到達目的地後驚奇地發現:這些飽經風霜的茶葉非但沒有腐壞,反而褪去了毛茶原有的青澀與苦味,變得甘潤醇熟起來。
今天,人們普遍認爲,在茶馬古道上發生的這個意外,促成了一項技藝的誕生,造就了一個完全不同於綠茶和紅茶的茶品!
在過去十年里,五十年歷史的普洱茶餅的價格已經翻了至少五十倍。至於百年歷史的茶餅更是處在有價無市的火爆境地,對它們口味的描述更多的是依賴收藏者的描述。因爲這批完全采用傳統工藝制作,並經歷自然發酵的普洱茶餅日漸稀少。沒有一個收藏者舍得喝這些比黄金還貴的茶餅。它們的收藏價值遠遠大過了它們的飲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