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霧繚繞的“雲南”,年均溫18度以下,沒有冬天,最適合大葉種茶樹的生長。好山好水,“南方有嘉木”,兩千六百多年的野生古樹就在此地發源。
遠在西周武王伐紂(公元前1066)時,雲南居民已向中原的天子以茶葉朝貢。三國時代的諸葛孔明的南征(公元225):“五月度瀘,深入不毛”,為治兵士們的眼疾,有所謂的“武侯遺種”,也有農曆七月廿三的“茶祖會”。
唐朝玄宗時的陸羽,寫就舉世聞名的《茶經》,收錄十三省份四十二州名茶,偏漏雲南茶地的紀錄;到了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出使南沼地的樊綽云:“茶生銀生城界諸山……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後來,元代的忽必烈打出江山之後,雲南有一部府地名叫“步日部”,一音之轉,便是“普洱部”的命名由來。癩痢頭皇帝朱元璋六十三歲那年的一句詔告:“罷造龍團,唯采芽茶以進”,結果命令只能近管東部沿海一帶的茶區,鞭長莫及至遠地雲南,也因此保留“團茶”的形式至今。
明朝末萬曆年間的謝肇淛說:“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一辭才始見諸文載;後來,方以智的《物理小識》裏頭,用上了“普洱茶”一語。清世宗雍正四年(公元1726),下令黔、滇“改土歸流”,派大臣鄂爾泰為雲南總督;設“普洱府治”,強力控制茶葉的運輸、產銷權,並從中精選產品朝獻皇上,企獲重用。稍後,阮福《普洱茶記》一句“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所產”,把普洱茶不是在“普洱府”境內出產的事實交待清楚。
……
  好的普洱,朝代不同,其需求之產地也不同。比如,漢‧益州、唐‧銀生、明‧點蒼、清‧普洱,與民初‧易武。

普洱茶,生於雲南,長於香港,開花海外,而結果於臺、星、馬、日、韓;這麼一樣的茶類,竟有如此驚人的流行成績,未嘗不是茶藝文化界的“異數”!
下文乃根據《普洱茶》一書的樣品,列出普洱茶樣品的生命歷史,加上個人粗略的斷代,僅供參考。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去翻閱,在此僅作文字敘述。

一 文獻資料時期

普洱茶,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樊綽所作的《蠻書》云:“茶生銀生城界諸山”,是以明神宗萬曆年末謝肇淛的《滇略》才云“普茶”,旋後方以智《物理小識》正式定名“普洱茶”一辭,再清雍正年間鄂爾泰的駐任,有所謂的“瑞貢天朝”〈說它“朝天貢瑞”更有意思〉的普洱貢茶。最後便有阮福《普洱茶記》上“三種八色”的普洱茶樣品,即“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等等等,包括人頭貢茶也或可作為文獻上的記載而已,也許不復有樣品的機會。在清廷,誠如愛新覺羅溥儀對老舍〈原名舒慶春〉說過般,普洱茶可是清廷官員身份輕重的標誌!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有云:“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目前北京故宮仍有存藏,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陳列室亦有一顆。許多人頭貢茶,年份恐不能考,原因是“故宮”乃非等閒之地,或者除非是國家特級人物才有機會接觸而品嘗而研究出其年份或來龍去脈。可是,就旁證言之,恐已跨越世紀了!至少,尚有“湯有色,但茶味陳化、淡薄”的評語〈北京茶人王郁鳳語〉,是真是假,咱平民小人物,則無從知之。

二 號字級時期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也就是大臣鄂爾泰上任(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總督後十年,來自石屏的劉漢成在今易武大街上創立“同慶號”茶莊,也就是普洱茶茶莊史上的第一莊號,迄今二六五年!目前仍留下可看到的圓茶,已百年出頭了!茶青來自易武茶山(即漫撒山南麓),喬木大葉種。其產品有兩種,即“龍馬商標”及“雙獅牌商標”(一九二零年後改) 。一筒七片茶,筒內只附一張內票,用竹箬綁包,再以竹篾竹皮綑束,每兩片間束上一道,即一同茶共有六道竹篾,玲瓏浮凸,挺具立體感,又具歷史價值!
……

限於篇幅,下文只列出其他茶莊的名稱及約略的開創年份:

1.福元昌號(清光緒中期) 2.車順號(1901年)
3.敬昌號(光緒中期) 4.宋聘號(1897)
5.鼎興號(1930) 6.普慶號(民初)
7.可以興(1927) 8.元泰豐(1906)
9.慶春號(1913) 10.楊聘號(1935)
11.同興號(又稱“同順祥號”或“中信行”號,1733)
14.江城號(1930年代末) 15.鴻泰昌號(1930年泰國)
17.紅芝圓茶(年代不詳,依其品嘗後各方面的判斷,約百年韻味)
18.恆春(1910) 19.廣順利(1914)
20.三益祥(1917) 21.末代緊茶(不詳)
22.恆盛公(1928) 23.蘇興元(1928)
24.撣民合作社(1928) 25.雲生祥(1930)
26.復興(1930) 27.時利和(1930)
28.新民(1930) 29.大同(1938)

案:自第17項起,皆為勐海(或稱“佛海”)區產品。又,台灣曾至賢《方圓之緣》一書載,1940年之前,光勐海區的茶莊茶號就有23家之多。

就上所列,所謂的“號字級”時期,指的是那時代的茶莊多冠以【號】字樣兒,若以首創【號】字輩的茶莊算起,也就是“同慶號”茶莊,其斷代即從1910年開始,到1930年代末的“江城號”茶莊止。
1936到1940,其中不乏無冠以“號”字時期的茶莊,如“可以興”或“元泰豐”等茶莊者,然其創立年代在這期間,是以仍歸之於“號”字期。
以上所列,都是一九四零年代以前的作品,都是舊茶園老茶樹的茶菁壓製,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手工製作品。

三 “印”字級時期

一九三八年范和鈞應“中茶公司”要求,進入勐海設廠,旋馮紹裘亦進下關(今并入大理)設廠。此二事代表著普洱茶界兩大變化:一是,之前的私人茶莊將走入歷史衚衕;二是,引進機械,準備大量生產,以救振神州大地在世界上的茶葉地位。
翌年,孟海茶廠以【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名銜壓製了一批圓茶,再在每片的外包紙標以【中茶牌圓茶】的字樣兒。上述字眼兒都是以木刻版模印刷,紅色,為今電腦軟體的“宋體字”字型,並且從右到左圍圓地壓印。兩行字詞的中間,加插八個“中”字圍圓一個“茶”字的模印,都為同樣的紅色,這便是俗稱的“紅印圓茶”。其實“紅印圓茶”這樣的名稱,來自臺灣及東南亞為方便稱呼而叫起的,早期中國大陸並無如此命名,旋近年來因外地的炒作而得知其名。
接著,便是與上述“紅印”同時壓製的另一批圓茶,只是八“中”圓圍的“茶”字以綠色顏料印之,所以稱之為“綠印圓茶”。妙的是,當初第一批綠印圓茶有一個挺有趣的傳聞:據說壓此批茶的范氏本意先想好要以不同的茶菁來壓製,分成甲、乙兩級茶菁,還沒壓製時,已印刷好片狀外包紙,且除上述的字模外,在八“中”一“茶”字的下面加上“甲級”或“乙級”等字樣兒,同樣是右寫、紅色宋體字型。可是,除分得出“紅印”茶菁外,甲、乙級的“綠印”茶菁都是上選茶菁,若再分出好壞的甲、乙等級已無意義。因此為節儉起見,便把原印製好的“甲級”與“乙級”的字模以藍色墨水塗蓋。殊料欲蓋彌障,紙包不住火,六十年來的歷史,那些以顏料印壓的綠“茶”字及塗蓋的藍色都褪色了!前者變為略帶黃色底的綠樣,而後者雖仍是一坨藍色,可本來蓋抹的紅色“甲級”、“乙級”字樣兒卻原形畢露!因此,“綠印圓茶”分稱“綠印甲級”及“綠印乙級”(有的老饕認為分作甲、乙,本來就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也因為塗改的藍色顏料過於顯目,是以又稱為“藍印圓茶”。
再來,便是有所謂的“紅蓮圓茶”、“大字綠印圓茶”、“小字綠印圓茶”以及由下關茶廠以前蘇聯的機器所壓製、硬如鐵而外形無“臍眼”的“圓茶鐵餅”(又稱“紅印鐵餅”)等等,都是每張外包紙上印配綠“茶”字。 還有印配黃“茶”字的“黃印圓茶”,它是現今老、嫩茶青併配而壓製的“七子餅茶”的前祖。
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列“印”字輩的圓茶其在每片的外包紙標以【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及【中茶牌圓茶】的字樣兒都是以木刻版模印刷,紅色,“宋體字”字型,並且從右到左圍圓地壓印。兩行字詞的中間,加插八個“中”字圍圓一個“茶”字的模印。

以【圓茶】為標示者,即是自一九三九年范氏起,到文革前夕的特色,不到卅年的歷史。
文革前夕的老茶,尚有“福祿貢茶”圓茶、“思普貢茗”圓茶、“河內圓茶”、“飛機牌” 圓茶(由馬來西亞林福南先生在霹靂州金保鎮所發現,標以越南河內出處,上有一飛機而得名)、“鷹牌” 圓茶(上注“河陽嫩茶”與一展翅的鷹隼,因得名)等等。
可以說,“印”字級的“硬性”斷代為1939年到1960年代中,即文革前夕。

【案:普洱茶老饕者,有所謂的“一條龍”收藏,乃依普洱茶品之製作年代先后及其勁道而言,多指“印字級”時期的茶品,即“前期紅印”、“后期紅印”、“藍印甲級”、“藍印乙級”、“福祿貢茶”、“思普貢茗”、“大字綠印”、“無紙綠印”与“圓茶鐵餅”(即紅印鐵餅)等九种茶品。】

四 七子餅期

最難斷代的是這一時期!因為產量從1960年的40萬擔突減為1970年代初的203擔的原因,致使這年段的茶品的年資或年份無法確定!

雲南是茶的故鄉,最適合原始品種的大葉種喬木的生長。可五零年代後,因採摘的困難,加上國家政策問題,原始喬木不得不走入扦插灌木園,而手工採摘不得不改為機械操作。到了文革時期,雲南的茶品原料都以灌木為主了。
可雲南的茶園還沒徹底轉型前,仍有少數民族靠著些許喬木型老茶園而生產些喬木茶菁的普洱茶。另外,被規劃為保護區的古茶園中,仍生產少有的喬木普洱茶菁。此二者多分散在西雙版納及思茅地區。這些喬木茶菁被賣到各地的“茶葉收購站”,或送至“毛茶廠”,再輾轉到勐海茶廠加工成各型普洱茶茶品。
由于經過“收購站”或“毛茶廠”,加上茶菁運輸的時間不一,因此製作後的普洱茶茶品,是否為純喬木茶菁,值得疑慮。還加上茶農或收購站負責人有否成熟的認知等因素,“純”與否,有待商量。然,漏網之魚總是有的,其中可真多摻喬木茶菁的茶品,或者在砍樹頭之後,喬木樟樹的根仍遺留在灌木群的地底下,如此,強烈的樟香“餘韻”便被吸味性強的茶樹不斷地汲取,加上又是生茶工序製作而成,則為上好的普洱茶品了!坊間被發現只有十年陳期、屬新韻、帶有強烈的樟香的生茶茶品,咱可稱為“喬木七子餅”。
文革後,雲南普洱茶的生產日見穩定,上述兩來源的茶菁大都以“渥堆熟茶”工序製成茶品。有一部份到了勐海茶廠後,摻和灌木茶菁而製成茶品,乃有所謂“喬木”、“灌木”,“大葉種”、“小葉種”,甚或“青”、“ 熟”相摻雜的混亂併配工序!把“品” 與“飲”的價值糊渾了!
自昆明茶廠效法下關茶廠圓茶鐵餅而壓製一批“七子鐵餅圓茶”,其字體印刷一改范氏之包裝,字體方向一律改為由左到右;上欄改【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為【雲南七子餅茶】,八紅“中”字圍一綠“茶”字。接著下列【中茶牌】三字。而最下欄則為簡體字【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分公司】。不久後,【雲南七子餅茶】一欄增英文繙譯“YUNNAN CHI TSE BEENG CHA”,而最下欄則加“CHINA NATIONAL NATIVE PRODUCE & ANIMAL BY-PRODUCT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 YUNNAN TEA BRANCH”等英文字體。
同一時期的尚有:下關茶廠應班禪喇嘛的請命而壓製的【班禪緊茶】、【紅印沱茶】(250 g) 、鳳山茶菁壓製成的【水藍印】、臨滄縣的【銀毫沱茶】 (100 g) 、專銷法國的熟沱茶 (250 g)、【73 厚磚】(第一批渥堆茶磚)、【文革磚茶】、編號7562、8062、 8562 等磚茶、【利興隆磚茶】。
可以說,“七子餅期”的斷代,始自1960年代昆明茶廠壓製上標【雲南七子餅茶】起,訖今。

案:1970年代初,雲南普洱茶界出現了幾個變化。首為普洱茶產量大跌;次為併配茶的出現;三為人工加速陳化渥堆法研發成功;四為團茶造型多樣化……
其它如筒茶包裝紙出現“七子餅”字樣兒、方磚、茶磚、迷你小沱茶等等變更甭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