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帝擦擦(sMri-ti tsa tas ),米帝這二個字是怎麼來(正確應該稱彌底擦擦)
藏傳佛教,分成前弘期和後弘期,而史上在這劃分上,是以十世紀一位「念智稱」班智達之前所譯出的經文,為前弘期,仁欽桑布譯師之後譯出的為後弘期。而前弘期的教法也就後來寧瑪巴所主修的。
「念智稱」班智達就是一般大家說的「班智達彌底大師」(sMri-ti),或是美德嘉納班智達。
這位大師的生卒不詳,只知他是一位印度知名的班智達,是那洛巴八位主要弟子之一,受邀前來西藏傳法,因為他的譯師不幸亡故,語言不通之下,在後藏達納一帶流浪和幫人放牧維生(不過在傳說中,他是要解救他業力過重的媽媽轉生成一戶人家爐石下青蛙,來到西藏),後來他得一位譯師索南堅贊的幫助,在康區丹壠塘弘法。是目前藏傳佛教中,俱舍論的宣講者,所傳下的是西藏二部俱舍論之一(另一部是薩迦班知達傳下),因為他在西藏入滅,而阿底峽尊者也在藏地圓寂而不覺悲傷。
在2007年2月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研究員楊嘉銘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中的一篇「四川藏區藏傳佛教的基本特點」(Tibetan Buddhism Basic Character in Sichuan Tibetan Areas),文中他在2004年在四川石渠洛須一帶考察,發現當地人把一種擦擦稱為彌底擦擦(sMri-ti tsa tsa),他認為就是當時彌底大師所傳下來的,故名彌底擦擦(sMri-ti tsa tsa)。
另一個證據是玉樹通天河的藏娘佛塔(又名“佐娘佛塔”),和尼泊爾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也有說印度的金剛塔)並稱三大藏傳佛塔,在《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3期,象多杰本所著的「彌底大師與藏娘佛塔」一文中介紹,該佛塔由印度著名學者彌底于西元1030年到玉樹地區在通天河流域弘揚佛法時所建。
藏娘佛塔的興建,在藏傳佛教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大藏經、丹珠爾》、《青史》、《紅史》等多部藏、漢史籍中都有該塔的記述。藏娘佛塔作為聞名遐邇的雪域藏區的朝聖地之一,不僅具有宗教意義,而且更具有歷史文化及藝術意義。塔內遺存文物極多,藏娘佛塔藏有諸多佛教所依珍品,除了彌底大師帶來的佛陀舍利、龍樹的帽子,及他自己的手杖、袈裟,在暗室中更藏有被稱為聖物的七色砂子塔(從龍宮取來的砂)及佛畫、壁畫、雕塑、石刻、陶瓷等,這些文物數以千計,保存完好。
特別是彌底留下的微型小塔石模子,做工精細、造型逼真,小塔上端還刻有八個小塔,這樣細微精緻的塔模世所罕見。而在當地發現一種擦擦就是彌底大師所留下,使用是藏娘佛塔中一種聖土叫七色砂,所做的擦擦,也就是彌底擦擦(sMri-ti tsa tsa)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上,也有寫著「彌底大師在佐娘一帶弘揚佛法、修建佛塔的同時,還傳授了與熱貢藝術相媲美的繪製唐卡和雕塑的技藝。彌底大師親手雕刻製造的微型塔至今還保存在桑周寺內或珍藏於民間。微型佛塔做工精緻、造型逼真、世所罕見。」
在青海省玉樹旅遊網上也有寫「在藏娘佛塔,文物中還有一種微型小塔其做工精細、模樣逼真,仔細看小塔上還刻有八個小塔,裡面裝有藥物可食用、可護身。聽說泥塑小塔能在一根小草上站立而不倒。經許多專家考證,這樣小而如此精緻的小塔模型在世界上是稀少的」
後來這製作這種擦擦的方法和傳承,一直被康區和四川阿霸、石渠一帶隱密流傳,在康區一些寧瑪寺院和獨修者仍有此一傳承,後世有用黑泥、紅泥和藏藥所做,對修行者具有強大保護功能。而近代比較有名的娘拉嘎的熱池寺(也稱娘拉寺)的伏藏大師蔣秋多傑混合當地一種紅泥及藥物所做,極易辨示,但不是所有的彌底擦擦都叫娘拉擦擦。
製作米帝擦擦聖物成份,計有:甘露、舍利、聖土、圓寂活佛、高僧骨灰、得道成就者火化後的聖灰、天珠、天鐵、綠松石、藏藥、有色寶石。
甘露、舍利、聖土、得道成就者火化後的聖灰、天珠、天鐵、綠松石、名貴藏藥等等聖物總集,依根據藏醫藥工藝流程、藏傳佛教儀軌,持咒唸經,如法、修法圓滿製作而成,擁有不可思議的強大加持力量,除了對於修行者具有強大保護功能,對於做事業者,更是如虎添翼, 西藏康區和四川阿霸、石渠,以及青海一帶,當地藏胞於生病之際,甚至可以挖一小塊米帝擦擦聖物下來當藥吃,此流傳與至純老天珠,被挖取入藥是同樣效果。
根據西藏神秘傳說,身上佩帶米帝擦擦聖物,不管佩帶者人在何方,可去除惡癖,消災祈福,更可驅魔避邪,獲得佛法護佑,趨吉辟邪,保平安。
尤其,尊貴的著名藏學家東嘎洛桑赤列大活佛深信,身上佩帶米帝擦擦聖物於前胸,不離方寸,意謂與普巴金剛護法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