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代陶瓷蓬勃發展,各個窯口在造型、釉色、裝飾技法與製作技術上各勝擅場。窯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汝窯,產燒的瓷器,器形端整大方,釉色滋潤瑩澈,在眾多青瓷窯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家指定御用的瓷器。

        一、歷史背景:

在過去,尚未發現汝窯窯址的蛛絲馬跡時,對汝窯只能從字義推測,認為或應與宋代汝州轄內的「臨汝窯有關,但從臨汝窯址出土物件中,卻只發現耀州窯系的青瓷和鈞窯系的混濁釉產品,而遍尋不見古籍中所記載具有汝窯特徵的物件;直到一九八六年底,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舊稱青龍寺)發現了汝瓷官窯窯址,才初步解開了汝瓷的謎團,成為近二十年來中國瓷器考古挖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史上最早出現有關「汝窯」的記錄,是北宋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文,文中敘述了當時高麗仿燒北宋瓷器的記載「……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文中提及的「汝州新窯」,依年代及產地產品推論,專家學者多認為就是汝州地區所產耀州青瓷之後,所出現的汝窯天青釉瓷器,此說法已獲學術界確認;至於汝窯官瓷的燒造年代,則尚無確切的紀年資料發現,有賴今年六月十三日清涼寺窯址正式開挖後得到進一步的證據;不過,按現有文獻及物件推論,當在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精細點說,則認為是在北宋哲宗元祐到徽宗崇寧年間,約二十年。

    二、社會風尚(流行)

    汝窯瓷的器底銘款,大致可分為四類,皆為燒成後以「刻玉」方式銘刻。第一類為刻有「蔡」字款,是宋徵宗賜予蔡京、蔡絛父子的御用器,蔡京位極人臣,蔡絛貴為駙馬,徽宗曾七至其家,所賜珍寶無數,一般相信,蔡家應有121組的汝窯器、第二類刻款為「奉華」二字,奉華是南宋臨安殿名,為德壽官配殿,是高宗寵妃劉氏居處,應為高宗所賜的御用器,刻「奉華」款的傳世品有三件。第三類為北京故官所藏的一件撇口盤,底部刻「有壽成殿皇后閣」款,為當時宮廷陳設用瓷。第四類為清朝乾隆時銘刻上的「御製詩」款。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大概除了定窯有較為完整的窯址認定和較為明確的器物斷代之外,其餘四者,或在窯址的探尋確認,或在物件的斷代考據上,仍需要持續的在文物考古和學術研究上發現和釐清。到目前為止,五大名窯中公認最稀有的,應屬汝窯官瓷;在全世界博物館、基金會和收藏家手中,傳世者估計不超過70 ;加上汝窯官瓷的燒造年份極短,工藝技術特殊,在量稀質精的條件下,終能成為中國歷代瓷器領域中的魁首。     三、材料特色:

汝窯官瓷釉色的呈現,是淡天青色和天青色,青中帶藍,藍中帶青,彷彿「雨過天青」的感覺,也由於配釉方法獨特,施釉不厚,且內部結構緻密,釉液在燒成過程中不易流動,呈色均勻,即使在器物邊沿也是如此;同時也因為以瑪瑙入釉器物所呈現的光澤具有玉石感。汝瓷釉面.氣泡寥若晨星從釉內氣泡觀察,用高倍數放大鏡即可發現,汝瓷釉面氣泡寥若晨星,甚至看不到;而且汝瓷胎色灰而偏白,俗稱「香灰色胎」,細潔程度超過之前所有青瓷的胎質。從胎和釉結合部分迎光觀察,還可發現微現粉紅色,這是由於香灰胎和釉色在高溫下起化學反應後,

所呈現出的中間色澤,十分奇特!     四、技術(製作過程)

精工細作.修坯技術高超:此外,汝窯瓷器的胎皆薄,盤、碗、洗等器形的口與底幾乎等厚,這是與宋代其他瓷器不同之處;而且汝瓷底足多向外捲,特別是盤、碗、洗等圓器的圈足,這應是受浙江越窯的啟發,是其他瓷器較少見的。還有,從汝瓷薄胎的特色來看,坯子修得越薄難度就越大。足見汝窯工匠的修坯技術已十分高超,也因此才能使每件汝瓷都是精工細作,當然,這也是汝瓷質精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釉支燒」方面,汝窯開創細如芝麻的支釘支燒工藝,使得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金代鈞窯中的天然釉器,及哥窯和高麗青瓷中十二世紀初的部分精品,都受到了這種細小支燒工藝的影響。   五、風格特色(裝飾)

汝窯被認為是中國最完美的青瓷,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七十件。特色是汝窯瓷器的釉色風格獨具,它藍中帶綠,又微微閃現著淡粉色的光澤。       六、成就與影響:

汝窯官瓷在工藝技術上的細膩精到,對中國瓷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提領作用,根據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認為「開 片」及「包釉支燒」是最重要的影響。他認為釉面開裂紋片原是瓷器燒造過程中的一種缺陷現象,但北宋汝窯卻能將這種效果變成有意識的裝飾,也因此,影響了以後的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哥窯和明、清兩代碎瓷的紋片裝飾。

汝窯官瓷從一九八六年發現清涼寺窯址後,帶給瓷器界極大的振奮,對於尚未完善的汝窯各項求證的考據,大家都希望能藉此次的正式發掘而獲得更豐富的資料,使汝窯身世能真正如「雨過天青雲破處」般的豁然開朗。

P_20140406_113433.jpg P_20140406_113454.jpg P_20140406_113506.jpg P_20140406_113843.jpg P_20140406_113848.jpg P_20140406_113857.jpg  

 

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窯場,能把礦石、泥土與火幻化為晶瑩剔透、如冰似玉的珍寶,這就是備受北宋皇帝偏愛與贊賞的汝官瓷。由於燒造的汝瓷僅供宮廷使用,嚴禁流入民間,所以汝瓷存世稀少,成為陶瓷界注目的焦點和世界各博物館爭相收藏的寶物,而民間則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件”的說法。

  汝窯窯火僅僅燃燒了二十幾年,就因戰爭而消失了,而汝瓷的所有謎團,就像這神秘的器物一樣,或埋入地下,或湮滅人間了……

  “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件”,汝瓷是傳世品保存最少的一種瓷,據專家統計,目前全世界傳世的汝官瓷不足80件。

2000年6月,河南省寶豐縣偏僻的清涼寺小村,突然熱鬧起來,大批的考古工作者、文物販子幾乎同時來到了這裡,因為在村民居住的民房下面,考古工作者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這裡發現了一批千年難得一見的寶物——碎瓷片。

  人們為什麼要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它,這些破碎的小瓷片裡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名列宋代“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因地處河南古汝州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窯為魁”之譽。這些專為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汝瓷之所以被稱為五窯之魁,就在於它獨特的顏色——天青色。

  專家介紹說,汝窯瓷之所以受大家歡迎,主要在它的天青釉。汝窯的天青釉色應該在北宋時期達到了最高峰,目前還沒有發現比汝窯的天青釉色燒得更好的釉。為了燒制釉色獨特的汝窯瓷,工匠們不惜工本,選名貴瑪瑙入釉,使其工藝更加精湛,最終使汝瓷呈現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瑩潤純淨、素雅高貴的皇家之氣。

  因此,歷代皇帝都把汝瓷視為吉祥之物,鎮宮之寶。南宋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可出賣,近尤難得。汝瓷在南宋初就顯得十分珍貴,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宮中,直至清末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汝瓷才流出宮外,幾百年來,可謂彌足珍貴,有價難求。

  1992年,散失於民間的一件直徑為8厘米的北宋汝窯瓷盤在美國紐約拍賣時,成交價為154萬美元﹔而在香港的一次拍賣中,一件宋汝窯三犧尊,以5000萬港元易主。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燒造汝官瓷的汝窯究竟在哪裡,它是如何燒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謎。為破解謎底,無數的古陶瓷專家學者為此費盡心血。

  最早對汝窯瓷的尋找是從陳萬裡先生開始的。195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陳萬裡先生專程來河南尋找汝窯。他當時跑了河南的不少地方,臨汝、寶豐、魯山,回去以后寫了一篇文章《汝窯的我見》。而從60年代,當時找到的主要是民窯燒造的那些瓷器,並沒有找到汝窯。

  “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一句流傳於寶豐縣清涼寺一帶的鄉間俚語訴說了這裡曾經有過的貿易盛況,這也引起了來此進行調查的考古人員的注意。

  20世紀80年代初,一群年輕的考古工作者徒步沿清涼寺到段店進行考察,10多公裡范圍內竟發現有數十座窯址,但是卻並未發現汝官窯遺址的任何線索。與此同時,當地一些酷愛汝瓷的民間人士,也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尋找著有關汝官窯窯址的蛛絲馬跡。

  74歲的王留現老人,老家就在寶豐縣的大營鎮,家距清涼寺不足4公裡。小時候也耳聞目睹過這一帶有寶藏的傳聞,自從他進了縣文化館后,就把傳聞當作一項事業去研究了。后來,他調到陶瓷廠從事專業陶瓷研究工作后,就更加留意從田地裡尋來的碎瓷片,他不斷問自己:“汝窯會不會就在清涼寺這一帶呢?”

1985年盛夏的一天,有人告訴王留現,大營鎮清涼寺村有戶人家的紅薯窖塌了,無意間露出了一個瓷器,王留現得知消息后,馬上趕到了清涼寺村。

  王留現到那兒一看,吃了一驚。那個東西猛然一見,就有一種霧光效應,雖然這個霧光效應很短時間就消失了,但是這個東西跟過去的不一樣。最后,王留現毫不猶豫地借了600元錢,買下了這件從未見過的瓷器。但是,它到底是官窯還是民窯呢,王留現的心裡也沒數。

  1986年,王留現帶著從清涼寺出土的那件瓷器,參加了在西安召開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他找到了當時著名古陶瓷專家、上海博物館的汪慶正副館長。

  回上海以后,汪慶正就派人到清涼寺去調查了。一年后,王留現意外地接到了一封從上海博物館寄來的信件。信上說,希望他能夠拿瓷器到上海來和上海博物館的館藏汝瓷進行對照鑒別。對照鑒別完后,汪慶正就跟王留現鄭重地說起了收購他那件汝瓷的事。汪慶正說這個汝瓷洗就是國家珍貴文物,不能個人收藏,應當獻給國家。最后,上海博物館給王留現頒發了國家文物局的獎狀,並發給了5500元獎金。王留現老人當年花了600元錢買下的這個汝瓷洗,據說現在的價值近千萬美金。

  1987年5月,上海博物館依據他們在清涼寺採集到的同傳世汝窯器完全相同的46塊碎瓷片,和王留現捐獻的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窯的發現。

  為找到汝官窯所在地,揭開它神秘的釉料配方和燒造工藝,以孫新民為主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准備開始對寶豐縣清涼寺進行第一次試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10月份進行了第一次試掘。當時開了兩個探方,發現有11件比較完整的、可以復原的汝窯瓷器。這就証實了寶豐清涼寺就是汝窯的產地。

  在隨后兩年的發掘中,考古隊盡管也發現了一些汝窯瓷碎片,但是,發現的大部分還是民窯的產品,它們並不是汝官窯。

  10年后的1998年初,考古隊對清涼寺窯址又進行了第4次重點發掘。

  他們先后發現了4座燒制民用青瓷的窯爐,找到了汝窯瓷器的單獨燒造區,在此之前發現的多是混燒窯爐。但是,最為關鍵的汝官窯瓷器的中心燒造區,一直扑朔迷離,不肯與考古學家們謀面。

  在發掘的間隙中間,清涼寺的一個村民在清涼寺村內挖了個地窖,在地窖裡面出現了一些瓷片。專家們感覺這個非常重要,因此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在此做了試掘,終於發現真正的汝窯的中心鑄造區應該是在清涼寺村內。

  當時考古隊僅僅是在村外的小便道上,或者是在村民的院內進行了局部的鑽探,但還不敢肯定這裡就是汝窯燒造區。因此搬遷村民的時候,考古隊心裡擔心,如果沒有發現汝窯,就對不起搬遷的村民。

  最后,他們還是決定冒這個險,畢竟,半個世紀的尋找積累的經驗,使他們對這次挖掘還是有信心的。因此,考古隊最后下決心,報請當地政府搬遷了4戶村民。

  2000年6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組織精干人力,在當地政府的密切配合下,進行了第6次考古發掘,經過近半年多的發掘,終於有了驚人的發現。

  毫無疑問,寶豐縣的清涼寺村就是半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一直苦苦尋覓的北宋汝官窯瓷器的中心燒造區。2000年的第6次發掘,共發現了窯爐19座,作坊兩處,以及水井、灰坑、過濾池、沉泥池等重要遺跡。

5434652230955781264.jpg



  這裡的汝官窯遺址,經探定大約有25萬平方米,幾乎全在清涼寺村內。這次發掘,彌補了長期以來研究汝官窯瓷器不見窯址和實物標本缺乏的遺憾,窯址中出土的遺物之豐富,也是歷年來發掘所沒有見過的。


4751078265899008129.jpg
  北宋以來,汝窯青瓷工藝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它不僅保持了汝窯的傳統瓷藝,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燒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帝的賞識。

  在一幅古畫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陳列著許多瓷器,足見那個年代瓷器業的興盛,而此圖正是宋徽宗皇帝親手所繪的《文會圖》。也許,如果沒有宋徽宗就沒有汝窯的輝煌。宋徽宗不僅書畫技藝精湛,還十分喜歡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據南宋史料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詔書“棄定用汝”的決定。“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是宋徽宗對汝瓷的最佳贊譽。

  短短的20年間,汝窯曇花一現,便消隱於戰亂的塵煙之中,它的燒制工藝隨之失傳,工匠們再也燒制不出同樣的精品了。

康熙、乾隆年間,瓷器燒造蔚然成風,大規模地仿燒也使北宋五大名窯中的官窯、哥窯、鈞窯、

  定窯四大名瓷重回人間。而在北宋末期消失的汝官瓷,在燒造工藝上沒有留下任何片言隻語,但是,價值連城的身價,又使歷朝歷代的工匠們爭相仿燒汝瓷,但都因找不到其要訣而未能成功。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這更給汝官瓷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那麼,在近千年之后,今天的陶瓷藝人們能否破解汝瓷的燒制之謎呢?

3981372935814166426.jpg

  從1972年就開始嘗試恢復汝瓷燒造技術的汝州人朱文立知道,仿汝窯難就難在仿燒釉色上,他從汝瓷片和書本中不斷地搜尋著與汝官瓷有關的一切信息……

  朱文立從一個活人祭窯的民間傳說中悟到,天青釉色或許跟骨頭有關。

  骨頭的成分是磷和鈣,磷和鈣本身不是作色劑,但它能不能對天青色起主要作用呢?朱文立拿著各種骨頭試,包括收集豬骨、羊骨、牛骨等一切骨頭。朱文立把骨頭擱到火裡燒,卻一直出現不了天青色。后來想到把它兌到釉質裡邊,就以一兩或者一斤逐漸往上添,在釉色裡邊添加不同的含量,但是也不行,一點天青色也不出現。

  無數次的失敗,讓朱文立真正體會到了“燒天青釉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的意味。

  1987年4月,朱文立決定再燒一窯,如此窯再燒不成功,自己就永遠不再燒什麼天青色瓷器了。

  這一窯連續燒了三天兩夜,停火一看,裡面的瓷器仍是豆青色。5年的工夫白廢了,朱文立徹底泄了氣。但到出窯的時候,整個窯100多件瓷器中,到達中間部分,偏偏出現了4件天青色。

  為什麼隻有4件能成天青色而其他卻不成呢?這種神秘的窯變到底是怎樣發生的?為找到准確答案,朱文立又連續燒了幾窯。終於,他發現了汝瓷窯變過程的秘密。隨著溫度下降,它會神秘地變化,火下降的時候到窯冷了,下降60度,挑出來是月白色,再下降60度,再挑出來變成藍色,下降800度挑出來以后,它是天青色。所以汝官瓷不但在燒成過程中窯變,在燒成以后停火時它還要窯變,所以非常難,就好像這神秘莫測的釉色。

  就這樣,朱文立經過5年多的研制,先后調試配方328個,在1500多次的失敗后,1987年5月,他終於使汝官瓷的“天青釉”重回人間了。

  但是,仍有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從800多年前的北宋到今天,“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天青釉色”還是時隱時現,它的出現最多隻能佔到一窯百件瓷器中的10%,也就是說,現代汝窯精品在燒成工藝上仍有十窯九不成之說。

  即便有了現代科技的幫助,研究人員仍然很難對窯內溫度進行嚴格控制。面對一次次的失敗,研究人員在感嘆汝瓷燒造工藝難度之大的同時,更為古代工匠們的智慧所折服。

  稀世珍貴的汝窯,通過人們近千年的探尋,終於揭開了它神秘面紗的一角。而現代研制的汝瓷,也以大氣、典雅、寧靜的氣質,和不帶任何華麗裝飾的自然、純淨之美,而被世人追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