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惠孟臣



 


  傳為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製壺名手(一說孟臣為清代康熙、雍正間人)。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有名列「四大名壺」的「孟臣壺」出現。所製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在惠孟臣的流傳作品中以小壺為多,似乎沒有筋紋器的特徵,而孟臣也以小壺著稱,此為後世水平壺的前身,這些小壺可圓、可扁、可束腰平底,後世倣製者多,名頌千古。


清代有兩位文人在文章中提及惠孟臣。一位是文學家吳騫,在所著《陽羨名陶錄》裏說:「惠孟臣不詳何時人,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他還說:「海寧安國寺,每歲六月廿九日,香市最盛,俗稱齊豐宿山,於時百貨駢集,余得一壺,底有唐詩『雲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製』,十字皆行書,字渾樸,而筆法絕類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後一名手也。」從吳騫的記敘中知道孟臣也是時大彬之後一位製壺名手。另一位是吳騫的好友張燕昌,張說自己「少年得一壺,底有真書文杏館孟臣製六字,筆法亦不俗,而製作遠不逮大彬”。」


  這大約是關於惠孟臣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兩位元文人是在確認其作品精美後,才為他留下一段文字,而這種文字敘述應該說是比較可靠的。



 


  「孟臣」姓惠,是從聽泉山館珍藏的白砂大壺中得知的,根據是此壺底款有「天啟丁卯年荊溪惠孟臣製」楷書十一字。關於他的姓氏、籍貫和大約生活年代有了較明確的斷定。



 


  惠孟臣壺藝出眾,獨樹一幟,作品以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製茗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善於配製多種調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壺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壺最具影響,十七世紀末外銷歐洲各地,對歐洲早期的製壺業影響很大。據說安妮皇后在定製銀質茶具時,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壺。孟臣所造小壺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製小壺馳名於世,後世稱為「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飲功夫茶,因而風靡南國。後期專製朱砂幾何形小壺,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這種壺式為後世水準壺的前身。孟臣壺工藝手法極洗煉,富節奏感,尤其是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成為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惠孟臣製壺除注重壺體渾樸精妙外,尤注重銘刻的書法。他的刻款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筆法絕類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惠孟臣製」、「孟臣製」。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水浸一天星孟臣」、「葉硬經霜綠孟臣製」、「煙村四五家孟臣」或「雲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詩句,一般是在十幾字組成的詩句或吉祥語閑章下鐫刻孟臣製,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並用鈐印。孟臣壺的款識以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最佳精品。



 


  今天我們所見有惠孟臣印款的茗壺最早為天啟丁卯(1627年),最晚的已是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現存的一件磨光束腰小壺刻有「雍正二年甲辰惠孟臣元茂(製)」字樣。前後相距近一個世紀,而惠孟臣的創作生命決不會如此之長,那麼束腰小壺只能斷代為清壺,不是明壺。清代還有許多刻有「孟臣」或「惠孟臣」款的作品,它們只可能說是惠孟臣後人所製。後人冒名仿造贗品之多,時間連續之長,這在明清紫砂壺傳世名作中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因此「孟臣壺」就成為紫砂名壺鑒別上最難斷代的一種壺。



 


  孟臣壺的燒制年代一直存在歧義。自明代天啟年間到清代雍正年間這一百年時間裏,一直都有署惠孟臣名款及印章的作品出現。在惠孟臣死後三百多年,許多有「孟臣」款的小壺仍在不斷出現,且不限於宜興一地。在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一帶及臺灣地區盛行功夫茶,茶具四大件中「壺必孟臣壺」,民間崇尚,流行甚廣,翻起壺底,蓋有「孟臣」印記的,幾乎家家都有一兩把,可見孟臣小壺名流衍之久遠。我們今天所見的除了傳世的真器和清代的仿造品外,大都為當地燒製,並非宜興紫砂器。所謂「孟臣壺」只不過是泡飲功夫茶所用紫砂小壺的一個代名詞而已。後世仿孟臣壺的多為小壺,民間大量的朱泥水平壺多署款「孟臣」,代代都有出品。孟臣壺的名聲大振,振在水準小壺上,在製壺史上惠孟臣的名字幾乎成了水準壺的專用名詞。究其原因,恐怕是功夫茶盛行地區茶人的偏好所致。清人金武祥在他的《海珠邊瑣》中說:「潮州人茗飲喜小壺,故粵中偽造孟臣、逸公小壺觸目皆是。」迄至今日,紫砂藝人仿造孟臣小壺仍比比皆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的頭像
    Alan

    Alan點茶 ( 茶 茶道具 宗教 歡喜生活)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