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龍山四號井




黃龍山四號井位於黃龍山和青龍山之間,黃龍山產紫砂泥,而青龍山不產紫砂泥。井道正面只剩下殘牆斷壁,原來運紫砂礦的鐵軌也被人拆掉賣了。現在宜興古窯址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而紫砂泥礦如果加以保護、開發,今後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井口已封閉,裡面應該沒有破壞。黃龍山四號井因產優質紫砂泥礦而被紫砂愛好者稱為“聖地”,四號井最出名的泥料是本山綠泥和底槽青,我們親眼看到的礦料也不足百斤。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由於泥料開採量大,四號井的紫砂泥浪費驚人,連做紫砂花盆也用。
上世紀九十年代四號井關閉,2003年黃龍山紫砂泥礦關閉,這時人們才意識到所以到黃龍山紫砂泥的珍貴,還是老話講的好——“物以稀為貴”!現在現在只有極少數的人藏有四號井的紫砂泥及礦料,而市場上稱所用泥料是四號井的,可信度極低。井道背面保存教好,井道向下延伸深度約300米,紫砂泥礦開採後留下的地下空洞的數量與範圍相當驚人,真實情況只有原來在井下工作過的人才知道!井道側面保存也教好,側門的主要用途是運黃石,因為紫砂泥礦容易塌方,黃石起固定的作用,但塌方傷人、死人事故依然不能避免。
關於四號井關閉的原因有“塌方說”和“水淹說”,真正的原因有是:上世紀約八十年代前,四號井屬於國營單位,江蘇省輕工業廳每年都有補助。井下開採紫砂泥礦最大的開銷是抽地下水所需的電費,賣紫砂礦連成本也收不回。上世紀約八十年代前,四號井被鄉鎮企業承包,省裡的補助也終止。到上世紀約九十年代,光電費四號井就欠約200萬。再加上井下傷人、死人事故不斷,到1993年左右只能關閉了。四號井旁老廠房,見證了四號井的輝煌與敗落。


黃龍山紫砂泥


(1)清水泥:清水泥是一種不加化工原料的煉泥方法,礦料風化粉碎後只加清水煉製成泥統稱清水泥。
(2)黃龍山紫砂泥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1990以後黃龍山礦源細分為:紫泥、底槽清、紅皮龍、白皮龍、本山綠泥、紅麻子、白麻子、烏泥等,是煉製清水泥的最好原料。
(3)其中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至於紅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由於紅泥不利獨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
(4)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砂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岩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鬆散,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後收縮比大),濕水後通過真空煉泥機捏煉,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談到紫砂泥料的煉製,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向前人在煉製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後。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煉泥機。
(5)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與粘土、雲母、赤鐵礦共生一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一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
(6)關於紫砂泥中的“雜質”:紫砂泥以石英、高嶺土、赤鐵礦和雲母為主,所以真正的黃龍山紫砂泥含有少量雲母(銀星閃點),也會出現黑色斑點,黑色斑點是Fe或Mn等金屬化合物的聚合不容物。不出現這些特徵反而說明此原料不是正常練制的,而是用了泥漿沖砂法,或用其它含雲母少的礦源來替代的,是一種人為地故意地對自然材質美的破壞。
(7)黃龍山底槽青礦料中的綠色“雞眼”,在高溫燒制後呈金黃色小顆粒,即“金砂隱現”的說法;而且顆粒分佈均勻、圓潤,雜質少。
(8)底槽青最早產於黃龍山四號井,後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台西礦。由於四號井和五號井的底槽青庫存越來越少,現在市場上的底槽青大部分是台西礦的。台西礦底槽青與四號井、五號井的區別:台西礦是露天開採,四號井、五號井是進下開採;四號井底槽青燒制溫度約1190攝氏度以上,台西礦和五號井底槽青燒制溫度約1180攝氏度。


淺談降坡泥


降坡泥是指在宜興鼎蜀鎮在修建陶都路是穿越黃龍山賀青龍山之間發掘的紫砂陶土。因為主要是在降低該路段的陡坡工程中發現的,大家習慣稱之為“降坡泥”,宜興當地人發音為“崗坡泥”。降坡泥是共生礦,有人說是紫泥,段泥,紅泥共生礦。該處坭料因為*近青龍山(碳酸鈣礦岩),熔劑性原料比較豐富,燒成礦料燒成品色澤比較滋潤。但因為熔劑性原料較高,製品的相對較弱,較脆性較高,易碰缺。甚至發生“驚裂”現象。因此對待“降破坭”礦的選料要求比較高。降坡泥也不是現在炒起來的,確實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也並非是稀有,只是原礦並相對有一定的純度,如果認真提煉,大約只有原礦的30%左右是相當好的泥。有人說:“降坡泥本身是非常稀少的泥料,原礦的價格已經是到了天價,若是價格相對低的壺品可以排除是降坡土的可能性。”這句話不一定正確。降坡泥曾經在20世紀的八十至九十年代風靡一時。


淺談本山綠泥、團泥和段泥


當談到本山綠泥、團泥和段泥時,不管是壺友,還是在丁山的制壺藝人,大都是“一頭霧水”,無法講清楚。我們專門請教了泥料方面的內行,總結了自己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共同探討、學習!
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本山綠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對偏多,在揮發過程中造成坯體的收縮大,也就是說泥料“爆”,燒制中容易開裂。所以本山綠泥不易製作大件產品,僅作小件產品和作“化妝土”,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各色裝飾泥。但現在市場做小件產品的本山綠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燒制後可以看到顆粒,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綠泥不含“砂”,這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標準。
“團泥”,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本山綠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礦。共生的意義是自然形成,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特別是可塑性和燒成溫度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 團泥原礦畢竟數量少,現在宜興制壺人大部分都用本山綠泥加紫泥來人工調配,形成非自然“團泥”,也就是現在說的段泥。
人工調配的段泥是可以使用的,其實它要比原礦要難掌握和控制,美中不足是紫泥顆粒明顯,感覺雜了一些。新的段泥,也許是因為處理的問題,確實不如老的段泥,目視沒有象老段泥那麼玉潤的質感。段泥是燒不出本山綠泥顏色的,本山綠泥燒出來是很嬌嫩的一種純純的黃顏色。
段泥也是最難燒的,燒不到位就吐黑,而且容易驚開。段泥的燒成溫度在1170度左右,燒成溫度比較高,如溫度沒有燒到位段泥比較容易“吐黑”,所以一般原礦段泥都要燒到有點發青才好。 有人雲:“金黃段泥,此泥產于黃龍山龍身骨處,原礦色澤油亮,截斷面細膩呈青色,燒成後黃色:1170℃呈金黃色,1200℃呈青黃色,1250℃呈青色(原礦原色)。”
網上有位壺友評價的好:“一款泥坭料的優劣,不是看它是否給起一個好聽的名字,主要要看泥料的質感,以及作者把握泥料特性。”
另附:
(1)本山綠泥與紫泥相拼,製成團泥,也就是現在說的段泥。
(2)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氧化鈷,製成墨綠泥。
(3)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鉻錫黃,製成枇杷黃色。
(4)本山綠泥與白泥相拼,並適量加入鉻綠,製成菜茄泥。
(5)有人說段泥在泡茶過程中容易“驚開”,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這種段泥壺在燒制時已有小的開裂,只是不容易看出,等泡了茶之後,茶汁附在開裂的紋路上,就可以明顯的看到了。
(6)現在市場做小件產品的本山綠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燒制後可以看到顆粒,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綠泥不含“砂”,這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標準。


淺談朱泥與紅泥


當談到朱泥,和段泥一樣,紫砂業內人士和壺友大都是“一頭霧水”,無法講清楚。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
歷代最著名的朱泥原礦,在江蘇宜興境內,由趙莊山嫩泥礦的底層“黃石黃”中之精華挑揀提煉而成,外觀呈咖啡黑色,陶乃紅鏽色,朱紅而不妖豔,使用越久越現古老氣息,是瀕臨滅絕之珍貴名泥,更為古今文人雅士公認的朱泥中之極品!朱泥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熱水沖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遊移紫光顯現,神秘迷人風韻令人神醉。
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18%至25%,故一般成品良好率約為三成,有時更低。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準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
現在不少朱泥壺,是紅土混釉料加添加劑燒的。一般來說,朱泥具有以下特性:
1:朱泥和本山綠泥一樣,含砂量極低(燒制後看不到顆粒,而紅泥有明顯的顆粒),這也是朱泥收縮比例大,難成型的原因。使以朱泥從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2:磁性重,結晶度高,敲之有鏗鏹之金屬聲,打碎後看泥的斷面接近瓷器。
3:朱泥未燒制前泥料為桔黃色,如是紅色,大多是添加了鐵紅粉。
4:燒成品都是呈現桔黃色中略微帶紅為主,經泡養後逐漸變紅。
5:朱泥壺表面有皺紋也是一個判斷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
6:有些朱泥含鐵很高,燒成溫度稍高,就會有鐵質析出,出現鐵熔點。
另附:
(1)現今所出的一些所謂的朱泥大多是添加了鐵紅粉和玻璃水的,鐵紅粉是増加紅色,而玻璃水則是增加亮度的,所以但凡見到那些又亮又紅的朱泥壺,最好不要買。
(2)至於石黃,根本不能作為泥料來單獨使用。作為原始的熔劑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燒結溫度,從而達到表明滋潤的的視覺感受。
淺談紅皮龍
紅皮龍,原名叫野山紅泥,一般分佈在黃石層的下面,泥色紅褐色,燒成後為紅色。皮龍相對石英含量較高,雲母雜質也比較多。有人雲:“紅皮龍丁蜀本地的一種俗稱,我上手過類似泥料,覺得就是降坡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降坡泥與紅皮龍是兩種不同的礦料。現在黃龍山偷挖的泥料以紅皮龍為主,還有紫泥。清水泥不是礦料的名稱,是一種不加化工原料的煉泥方法,礦料風化粉碎後只加清水煉製成泥統稱清水泥。當然紅皮龍練成泥後也可以稱作清水泥。
淺談黃龍山紅泥
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數量較多,一般人無法感接受。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數日則如朱泥。
徐立雲:“黃龍山也產紅泥,在黃石的夾層中,雖量很少,但燒成溫度與普通紫泥一樣,遠遠高於趙莊紅泥(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紫砂紅泥),且其表面質感與紫泥完全一樣。其工藝性能:可塑性、觸變性、乾燥、燒成、收縮等也與紫泥大致相同。根據筆者小樣試驗,也適合用於手工拍打成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歷史上曾出現較大造型的紅泥茶壺。(根據藝人的經驗,趙莊紅泥、川埠紅泥不適合做大件紅泥作品,只能做一些小的類似與水準壺的作品)。
黃龍山紅泥,燒成溫度為1180攝氏度,燒成顏色紅色,有顆粒。趙莊紅泥,燒成溫度為1100攝氏度,燒成顏色紅偏黃,細膩。”黃龍山紅泥,燒成後即純朱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朱泥和紅泥是不同的泥料,朱泥原礦沒有顆粒,紅泥原礦有顆粒。當然現在大部分朱泥另加了砂,以提高成品率。所以徐立文中所提趙莊紅泥、川埠紅泥應稱趙莊朱泥、川埠朱泥。


吐黑


天然的團泥只要燒結,不會"吐黑"。用本山綠泥配製泥料,因為結構相對疏鬆,泥門不緊就容易吐黑。本山綠泥不可以直接成泥製作作品,這是配製泥料的常識.吐黑是因為泥質結構疏鬆,而本山綠泥正因為燒成結構疏鬆,所以不可以直接成泥。
“吐黑”主要是指質地疏鬆“團泥”壺泡養以後表面因為吸附黑色素。一般質地堅密的泥料,做功到位,燒結度合適。就不會出現此類問題。 造成配製團泥吐黑主要是,燒結度不夠,形成因素主要是選礦不好泥料緻密度差,結構疏鬆等原因。優質的天然原礦團泥通常不會出現此類的情況。


黑色斑點


可能是泥料中的鐵質.泥料不經過除鐵的話燒成成品大多會出現黑色斑點.溫度過高會出現熔點孔.。朱泥中的鐵質是完全正常的。因為朱泥含鐵很高,燒成溫度稍高,就會有鐵質析出,出現鐵熔點。 泥料不經過除鐵的話燒成成品大多會出現黑色斑點.溫度過高會出現熔點孔。
拖尾
拖尾現象主要是因為不同顆粒軟化度不一,在製作時"明真"打來時將其壓碎,造成拖尾現象.一般配製團泥相對比較容易出現此類現象. 團泥中的紫泥料軟化,在製作時被"明針"壓碎,造成"拖尾"現象.團泥中的紫泥顆粒在不同燒成溫度,會呈紅色或紫色。
泥料上的黑色暈紋
底皂青泥料在長時間陳腐後,假如使用時藝人不注意,很可能在燒成成品上產生黑色暈紋.因此藝人在用陳腐時間較長的底皂青原料時一定要重新杵打充分,才可以製作.。
原礦料長時間陳腐後,成品容易產生"黑色暈紋"到底是何種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按我得看法,在儲存過程中著色離子游離集聚的可能性較大. 紫泥(沒有添加色料)類的原礦泥料出現該現象的可能性較大。
老壺中也有此類現象.但較少.因為以前藝人用泥的習慣和現在不同,以前的藝人在用泥前,會把將用的泥料重新杵過,而現今藝人因為習慣用不需要杵打的真空泥製作.因此在用手工泥料時常會範此類錯誤。


黑鐵砂


早期最常見通用之泥料之一;為江蘇宜興黃龍山原礦提練再加入錳而成,當時因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深獲早期壺識者深愛、讚賞。養壺者之最愛。新壺初用砂土氣重,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灰黑,泡茶鋉數日則如墨黑,泡茶好喝,評價好讚不絕口!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30度C / 收縮比約12%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種系列。


細黑星紫砂【黑星砂、黑星土】


在早期做壺使用較多,淺棕色含細黑色顆粒、色澤溫潤討喜,礦中極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的含量特別多,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非常密集的小熔點,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沖泡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教材在,黃龍山脈紫砂中挑選提煉出來的特殊紫砂泥礦,泥色:淺棕色,此種泥料非常難得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脈4號井。
窯溫:約1150度C / 收縮比:約11%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


鐵星泥


早期做壺使用較多深紫茄色、色澤溫潤討喜,礦中極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的含量特別多,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非常密集的小熔點,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沖泡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教材在,黃龍山脈紫砂中挑選提煉出來的特殊紫砂泥礦,泥色:深茄紫胎骨堅潤,此種泥料非常難得稀有,泡茶好喝,評價特好。礦區: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脈4號井。窯溫:約1150-1200度C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特好、 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特好


青灰泥


產於黃龍山四號井,所處深度為600米,礦層分佈如下,在段泥以下,紫泥之上。該泥師父九年前藏於家中,數量極少。聽煉泥師父講,此泥也可稱天青。市面上所謂的“天青”有二兩種:一種是少量加化料,泥色青中泛綠;還有一種採用焐灰法(氧化還原法)。大家知道,紫砂分三大類,即紫泥、段泥,紅泥。那市場上怎麼還有那麼多原礦其它名稱呢?如絳坡泥、紅皮龍、天青泥。我的理解是:由於礦脈的形成是自然地殼的運動成形,在同一山脈按不同的層面共存,這樣就會形成交*面,即共存礦。也就是說純原礦中,含段泥,紅泥或紫泥。在燒結後,呈現的顏色有所不同。我們做過試驗,即使同一層共存礦,因所含其它泥料比例不同,燒成顏色也有所區別。由於目前市場加料泥比較多,有部分煉泥商為迎合部分客戶,採用加料或其它技術來冒充天青泥。因此很多資料上說天青泥早絕於世,所以在紫泥推出時,還是比較低調,稱其青灰泥,以便引來不必要的爭論。但我只想說本次推出的這款泥料絕對原礦,而且據我所知,存量稀少。若干年後該泥料的價值(標本價值)不可估量。物以稀為貴,容竹把已泡養多日的仿古壺和未被泡養的壺一併上傳供賞。該壺燒制溫度約1220攝氏度。


紫脂泥


紫脂泥,產自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原礦之主要產地“黃龍山,集萬年天地日月之精華蘊育而成。此泥所制壺通體柔嫩光滑,呈暗黑略現紫光,質堅而沉重,結晶特高。熱水沖淋溢現紫光四射。“紫”者“紫色”也。“脂”者“羊脂”也。窯溫高達1180度。收縮大,易變形,成品率低,工藝要求嚴謹。為制壺者之最大挑戰,泡之茶湯渾厚醇和,香甘持久,揚香力大,為茶道高人之沖茗利器也!此泥料較好養。


老紫泥


老紫泥是黃龍山紫泥系,是80年代煉製陳腐至今,存世量有限。燒成後外略紫、內微紅,是喜愛老壺純樸無華的壺友最佳之選。特點:泥色成熟穩重、端莊肅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調,養成後壺身素淨,拙樸之中有渾圓氣象。窯溫:約1180度。收縮比:約11%。
一廠老拼紫也就是紫泥加入其他的泥料,然後拚堆調配而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的頭像
    Alan

    Alan點茶 ( 茶 茶道具 宗教 歡喜生活)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