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人略有下列的混淆:(1)認為大葉種就是葉子粗大


 


,反之,小葉種就葉子細小。(2)大葉種來自喬木大樹,反之,小葉種來自灌木矮樹。(3)不然就是連為併配作用而依葉子的嫩老而分的等級也混淆。(4)再不就是認為:大葉必定野生、老樹喬木等等現象。
其實,大、小葉種是【葉種】問題。世界的茶樹源頭來自雲南,因為緯度高低及耐寒性的生物規律,葉種不得不變種。其葉種的變化,光從咱神州大地的茶種變化便見端倪。從雲南大葉出發,到兩廣變為中葉種,再往上緯度,則變為小葉種,到韓、日一帶,不得不變為細葉種,且不得不從細嫩葉時採摘,不然植物生態期一過,葉子只好老死。是以日本茶只能作烘青的煎茶類或抹茶類茶品。
喬木、灌木,是【樹種】問題。根據古代生態學的研究,原生態植物分作“能吃能喝”與“不能吃不能喝”二者,經千萬年的進化後,“能吃能喝”仍保持其能吃能喝的特性;而“不能吃不能喝”者,則轉換成“不能吃不能喝”(即保有原貌)與“能吃能喝”二者。在種植學上,進化後保有“不能吃不能喝”的原貌者稱“野生型”;進化後成“能吃能喝”者稱“栽培型”。
當然,明講“栽培”,當經“移植”、“扦插”等技術。
加上因樹身太過高大,以及國家的政策問題而改為矮化茶園(也就是灌木化茶園)。那是一九六零年代爾後的事了。
由是,樹種有喬木、灌木之分,其也各有大、小葉種之別。


等、級問題,乃葉子外形的大小的問題,也就是【嫩老】的問題,這當與採茶季節有關,而且這只是併配壓製上的紀錄而已。習慣上分作三等九級,等級越大,茶葉越老粗。比如說,圓茶的傳統製作多以3~5級的茶菁;緊茶(又稱“香菇茶”)製作則內含三個等級,外茶以4~6級,中層以2~4級,內層以5~6級的茶菁;100g沱茶,則以一、二級嫩芽為之等等,不一而是。
一般而言,五級茶菁即俗稱的“一心三葉”。
另外,不能從葉子外形的大小而判其為大、小葉種,因喬木越老其葉趨小。
當然,大小葉的併配也必影響茶滋、茶香上的享受。也就是說,等級越大,葉子越壯老。
因此,就葉種、樹種及等級而言,最老壯而力道最強的,即喬木、大葉種的第(三等)九級茶葉。反之,最細嫩而力道最薄弱的茶,乃灌木小葉種的第一級嫩芽茶葉。


關于苦澀問題
先要有個概念:茶非苦即澀。
“苦”,是來自茶內的咖啡鹼(caffeine);“澀”,源自茶單寧(tannin)。苦而後甘,澀而生津,才堪稱好茶,否則就鎖喉乾腔躁舌,則多為劣等茶。比如臺灣烏龍以苦底為勝,而中國武夷岩茶則以澀底為重。“不苦不澀”,恐怕不叫“茶”吧?
一般上,雲南中區的勐庫、勐弄及鳳慶(鳳山)的茶多以苦底為重,比如來自鳳山茶菁、泰國鴻利公司壓製的“福祿貢圓茶”,還有同為鳳山茶菁的“天信號”及大口中“水藍印”圓茶(所謂的“鳳山三傑”),及雲南新茶園灌木茶菁、廣東壓製的“廣雲貢餅”等都是苦底的;而南區思茅及西雙版納的茶則以澀底為特點,如范氏入佛海設廠後的“印字輩”系列的圓茶,多以澀底為性。
總之,【苦】之與【澀】,本即茶性,此豈非品飲者所需之人生真味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的頭像
    Alan

    Alan點茶 ( 茶 茶道具 宗教 歡喜生活)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