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待會有得玩了


 


鬥茶


 


鬥茶唐代茗戰,是源自中國以比賽的形式品評質優劣的一種風俗,伴隨著中唐貢茶制度的確立而出現,盛行於宋代。鬥茶基於點茶法,以杯面的湯花、色澤和水痕出現的時間早晚為評判標準。優勝的茶會作為貢茶上供天子飲用,而較次的也按成績決定價格。


 


鬥茶的源頭可溯至唐代白居易在《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寫道:「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記載了當時造茶鬥茶的情景。


 


宋代是鬥茶文化的鼎盛期。最早記載鬥茶的宋詩是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鬥茶歌》,詳細講述了鬥茶的過程。宋時鬥茶分為兩種。宮廷鬥茶興盛於宋朝上層社會,比較點茶的技藝,上至皇帝,下至官員,都十分喜愛。宋徽宗著有《大觀茶論》,對茶的品級有仔細描述。民間鬥茶則更注重茶的色、香、味。


 


鬥茶時雙方各取茶末杯盞,以點茶之法沖泡。先將一點茶末灑在杯底,加入少許沸水,均勻攪動,使得茶成為膏糊狀,稱為「調膏」。然後繼續注入沸水,稱為「點湯」。點湯的同時,要用茶筅適度地擊打、拂動茶湯,讓茶湯泛起湯花。最後得到的茶湯應該泛著乳白色的湯花。茶和湯水的比例要適當;點湯時一定要均勻注水,收尾利落,否則湯花會不勻


 


評判時主要看湯色、湯花和茶味。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其次分別為青白、灰白和黃白色。純白色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偏青色表明蒸的時候火候不足;泛灰色是火候太老;泛黃色則是因為採制不及時;而色泛紅是因為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首先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其次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被稱為「咬盞」。反之,如果湯花泛起,不能咬盞,就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水痕出現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因此鬥茶的勝負以「水」來計算,輸一次為「一水」,兩次為「兩水」,依此類推。


 


現在的鬥茶法


 


取 公平秤


相同茶具


相同重量


相同泡數


 


檢視每泡茶的變化


取之為勝


不說了.....準備器具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的頭像
    Alan

    Alan點茶 ( 茶 茶道具 宗教 歡喜生活)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