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李先生的研究報告
李嗣涔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
中文摘要
氣功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保健強身、益壽延年的醫療保健運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們祖先與大自然及疾病博鬥過程中,運用大腦意識的作用,對身體實行自我調節的經驗總結,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自我身心的鍛鍊方法。自1978年中國大陸全面開展氣功的科學研究以後,大陸與台灣的學者對於練氣功時,身體的生理現象所產生的變化,對健康情形的改善,外氣的性質及外氣的作用均做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練功時腦α波,手掌及臉部的溫度,甚至重要的穴位,血液中的重要化學傳遞物質均有極大的改變。而當醫生們把氣功的修練當做治療疾病如尿毒症的輔助手段時,也獲得極為顯著之成效。
練功到了高境界以後會漸漸出現神通的現象,也就是人體特異功能。它包含了超感官知覺及念力兩個層次,也就是人體的感覺變得敏銳,可以感受到五官以外的信息;也可以用意志調控腦中屏幕,對外界物體產生移動、變曲或搬運的現象,這些現象也出現在各種宗教典籍的記載中。中國大陸在近十八年來,在人體特異現象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不但證實了如手指識字,特異書寫,突破空間障礙,意識生物工程等不可思議能力的存在性,並發展出一套訓練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將十四歲以下的兒童或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文化程度較低者開發出強大的特異能力。我自己在近五年來對心電感應、念力及手指識字方面的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現象,並親自參與了中國人體科學研究院的部份實驗,了解到特異功能的存在性。它們均屬於人體科學上的高層次現象,是經過訓練可以開發出來的一種人體潛能。我相信,只有把持科學的態度從物理、生理、腦科學各方面不斷深入的研究下去,才能真正有釐清這些人體特異現象的一天。
關鍵詞:氣功,人體特異功能,超感官知覺,念力
氣功是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保健強身、益壽延年的醫療保健運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林厚省、駱佩鈺 1990)。它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大自然與疾病博鬥過程中,運用大腦意識的作用,對身體實行自我調節的經驗總結,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自我身心的鍛鍊方法。它與中國傳統醫學中對人體疾病的診斷方法如把脈,以及治療方法如針灸及中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
但是氣功在幾千年歷史的發展上,都是高低起伏不定,主要的原因是氣功之「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讓沒有練過的人感到很玄虛,另外氣功的門派很多,滲雜了不少得道升天,見神見鬼等靈異現象,加上宣傳過頭例如「氣功能治百病」,給人們留下神秘玄虛的印象,產生反感情緒。尤其自19世紀末年,西風東漸以後,凡是不能用近代科學解釋的傳統習俗,都被視為「不科學」,「迷信」而遭到忽視、排斥的命運,中醫與氣功在20世紀前70年當中,正遭遇到如此的下場。直到民國六十年初,由於中國大陸開發出「針灸麻醉」的新麻醉技術,使病人在開刀打當中還能與醫生談話,因而震驚了西方醫學界,並刺激全世界開始從事積極的研究,使「針灸」登上世界醫學的殿堂(魏凌雲 1987)這表示傳統醫學能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是有它的道理存在。至於氣功方面,在民國四十年代,蘇聯已學習了我國的氣功,並將其廣泛的運用到醫院,療養院改善各種慢性病。而在民國五十年代末,加拿大及美國根據氣功放鬆的原理與現代電子儀器結合,研製生物回饋療法,並將其納入到「控制論」的研究範圍,同一時間,西方也發展出「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的修練身心方法,並做了零星的研究(Banguet 1973),雖然超覺靜坐的名稱與「氣功」不同,但實際修練的方法與氣功入定是類似的。至於對氣功做大規模而且系統化研究,則開始於1978年。中國大陸在錢學森博士的領導下,對氣功本質及外氣的作用開始進行深入的研究。
念力的研究也是由萊恩教授於1934年所創始(Rhine 1970;Irwin 1989),他以擲骰子方式來實驗,在擲骰子的同時要求受試者以念力影響出現的點數,然後將實驗結果與理論上出現之或然率做統計分析,以確認念力的存在與否。並於1943年將累積之實驗結果發表(Rhine and Rhine 1943)。此後30年對念力幾乎沒有什麼研究,直到1970年物理學家史密特(Schmidt 1970)發明了隨機事件產生器並用來研究念力以後,才重新引起了研究念力之熱潮(Stanford 1977)。由這一百多年來所累積之證據來看,很難否認人體特異現象之存在性。
(一)「氣」的概念
氣功的含義,簡單的說就是用意識不斷的調整呼吸和身體的姿勢來練「氣」的功夫,一般包括調心,調息和調身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調心」,也就是腦中要祛除雜念,放空和放鬆,但又不能昏昏沉沉。其次是「調息」,也就是「吐納」之術,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腹式呼吸」,呼吸要配合小腹的伸縮而達到細而勻,深而沈的境界。最後是「調身」,不論是用站姿,坐姿或是臥姿 均要達到全身放鬆人靜的境界。至於「氣」是什麼東西呢?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氣」是宇宙一切事物構成的基本物質,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領域裡,就以氣的運動及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中國醫藥學院曾對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關「氣」的觀念做了統計分析(莊宏達 1990)發現,在內經約15萬字中,「氣」字出現了近三千次。其中氣字詞彙用做名詞的如「陰陽氣」、「天地氣」、「藥氣」、「濕氣」、「民氣」、「臟氣」等共有233個;用做形容詞的如「中氣」、「邪氣」、「氣弱」、「氣結」等共有199個;用做動詞的如「出氣」、「閉氣」、「氣生」、「氣脹」等89個。因此氣出現的範圍,可說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非常廣泛。但是也發現「氣」字不用在無形的心理內容,而只用於有形的物類,它具有能力能產生可觀察的現象。以現代語言來說,人身的各種「氣」,如「臟氣」、「血氣」,可視為各種組織或器官的生理功能。而「外氣」(即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掌風)則是身體所產生的一種「生物能場」,它包含了電磁波、壓力波(顧涵森 1980),(李嗣涔 1990),(顧涵森 1981)以及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至於「練氣功」就是在修練身體以致於達到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狀態,簡稱為「氣功態」(錢學森 1981)。其他如「氣」感,「氣」行任督二脈,「氣」行大小週天則是當身體處於氣功態時,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現象,被大腦感知在身體的奇經八脈系統傳播的現象。
總而言之,「氣功」就是運用意識的作用,對自己身體及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達到一種新的生理狀態--「氣功態」的一種工夫。
氣功在我國流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黃帝內經中第一大部份「素問」的「上古天真諭」,「異法方宜論」及「刺法論」等緀文中均提到了「導引」、「按蹻」、「餌舌下津」、「淨神不亂思」等語都是指氣功的鍛鍊方法(林厚省、駱佩鈺 1990)。相傳黃帝內經的出現是在西漢初年(西元前200年左右) (魏凌雲1987),而在西元前380年的戰國時代所出版的行氣玉佩銘,已有如下的文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其中的「行氣」即為呼吸療法,也就是後世之「氣功」。其他如老子道德經有「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字靜篤」等語,都是指在練功時,心情須安靜,意要守丹田,即練氣之功夫。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已運用氣功養生健身。
至於氣功的起源是在什麼時代?什麼樣的狀況下出現的呢?在商朝初期的銅器上,有些圖像十份生動的描述了古人練「氣功」的各種姿勢,這說明在文字產生之前,很可能就產生了氣功(林厚省、駱佩鈺 1990)。至於「氣功」練法中的「調息」及「調心」很可能是人在抵抗大自然的種種考驗下,所綜合歸納出的一些原則,例如,當天氣寒冷時,人們會坐在避風朝陽的地方取暖,坐的姿勢自然將手腳緊縮靠近驅體,兩手放在小腹上,並將口自然閉合,以利保暖,這就是後來練功時的打坐姿勢。在空氣稀薄處,自然會產生深呼吸,久而久之,形成了腹式呼吸。另外在偶然的快速思想過程中,激發了小腹(丹田)的氣感,並領悟到如能全身放鬆,更容易引發氣感。人們逐漸從這些活動中,歸納出了許許多多的方法,而教導一般人進行有意識的鍛鍊,經過幾千年不斷的改善,而演變成了今天的氣功。
練氣功時,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生理變化?與一般人在正常狀態下有什麼顯著的不同?這是氣功要想科學化必須嚴肅面對的第一個課題。目前由大陸及國內所做的實驗發現,氣功師父在練氣時,至少發生了下面幾種變化:
1.手掌及臉部溫度發生變化(王斌愛 1985):
大部份師父練氣時,手掌及臉部溫度上升,通常伴隨著血壓下降,但也有小部份相反,溫度下降,血壓上升,手掌溫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血管放鬆,血流量增加的結果。由於血管是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所控制,在正常
狀態下,應該不受大腦的意識所控制。因此師父練功時,顯然刺激到了大腦自主神經的樞紐--下視丘。
2.身體穴位量到了低頻的震波(陶燕芳、楊寶堂 1985),(褚中祥等 1989):
大陸的學者用壓力偵測器在身體的重要穴位,如兩道眉毛中間的印堂穴,手掌中心的勞宮穴及肚臍下的氣海穴量到了8到13赫茲的低頻震波,比一般人高10倍左右(陶燕芳、楊寶堂 1985),另外一組學者則測到主峰在3到5赫茲,能量超過背景噪音十到一百倍的低頻震波,只有少數師父測到10到13赫茲之震波(褚中祥等 1989)。這些數據表示,氣功師父在練功時,身體的穴道路產生了機械的振動,推動周圍的空氣形成震波。
3.內臟產生蠕動(陳維廉等 1990):
三軍總醫院核子醫學部用放射性元素鎝來標定硫膠質,打入體內,再用α射線偵測器來測量氣功測量氣功運氣前後肝內的血流量變化時發現,在用導引,行氣及吐納時,肝臟都會呈現規律性的舒張及收縮,促進肝臟血液循環,發揮按摩肝臟的功能。另外在大陸的研究中發現,當運氣經過胃腸時,這些臟器也會急遽的收縮及擴張,由於身體的器官也是受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控制,而臟器的蠕動現象均顯示副交感神經受到相當大的刺激,這又再度證實練功時大腦自主神經總樞紐(下視丘)受到了刺激。
北京中醫學院對練功時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做了詳細的研究,他們認為人體一切功能均受中樞神經系統之控制,因此研究中樞神經系統之行為對闡明「氣功」的質極為重要。他們用聲音,閃光,觸覺刺激的方法來刺激神經
末端之感受器,然後測量這些神經信號送進大腦之誘發反應。結果發現當師父練功時,這些神經信號在大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劉國隆等 1989),但是自主神經中樞所在部位腦幹則明顯處於激發的狀態。這一事實不僅可以解釋前面所量到的現象,如手溫變化,內臟蠕動,即「大腦靜,內臟動」和「靜中求動」的理論,同時也為解釋氣功練到高深時所產生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提供了神經生理學的基礎。臺大醫院腦神經室所做的類似實驗顯示,練功10年以上的師父,其腦神經誘發電位與一般人有顯著的不同(張楊全 1994)。
腦神經的另一個重大反應是腦自發電位(腦波)的變化。腦波是一位德國科學家貝格於1929年所發現(Brazier 1979)。他的測量方法很簡單,只要放兩個電極在頭顱上,就可以量到大約只有10個微伏左右的電壓變化。當被測試的人張開眼睛時,這些電壓的振幅很小,頻率大約在13到35赫茲,叫做β波。但只要一閉眼,幾乎瞬間就會出現5到10倍振幅,頻率在8到13赫茲之波動,叫做α波。
另外的實驗發現(李嗣涔、張楊全 1991),當學佛與學道不同門派的師父在練功時,腦α波之變化可以粗分為兩類,佛家的「禪坐」(即靜坐)與道家的「放空」等功法相當接近,都是在靜坐中,或者是腦中什麼也不想(放空),或者是數息或守竅(坐禪),集中意念數自己的呼吸或是想身體某一部位如丹田。這些功法對腦α波的影響就是大幅降低α波的振幅如圖一所示,一位初學坐禪的人士練習入定時腦波功率頻譜之變化。愈是高段的師父,壓抑α波之能力就愈強,甚至把整個α波都去掉了。這種狀態是人體巨觀細胞系統的一個全新的狀態,與「清醒」及「睡眠」兩個人體最常見的狀態均不同,因此定義為「入定態」,代表了身體所處的一種氣功功能態(簡稱「氣功態」)。
在實驗的過程中也發現道家高段師父練功時也是進入「入定態」,與「佛家坐禪」的高段師父結果非常類似(李嗣涔、張楊全 1991)如圖三,一位道家文始派師父練功前及練功中之腦波頻譜變化。顯示道家的練功法是先練「共振態」,再進入「入定態」,而佛家坐禪,一開始就是練「入定態」,兩者殊途而同歸,最後的境界似乎是相同的。
(四)外氣的性質
外氣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掌風,到底外氣的性質是什麼?是氣功科學化所要面對的第二個課題,大陸上的研究人員用紅外線探測器來測量師父所發外氣中8到14微米波長之紅外線(顧涵森 1981),由此測到了從掌心勞宮穴所發出有大低頻漲落的紅外信號。臺大電機系也用銦化銻紅外線偵測器來量外氣中所含3到5微米紅外線之強度(李嗣涔 1990)。實驗結果顯示,當氣功師父發放「養氣」,也就是替人治病,助人練功之氣時,手掌溫度會上升,紅外線強度大增,而師父身體也處在「共振態」。但若發「殺氣」,也就是傷人之氣時,則手掌溫度會下降,紅外線強度減弱,這與前面所說練氣時,可由大腦意識直接控制交感神經,放鬆或收緊血管,導致手掌溫度上升或下降的現象是一致的。
(五)外氣的作用(胡海昌等 1989)
外在中國大陸所做的氣功實驗中,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研究是在了解外氣對小分子,細胞,生物大分子,植物種子,動物及人體的免疫功能之影響,以及外氣用來治療病症的效果。其中比較重要的發現包括北京清華大學所做氣功外氣對液晶的作用(陸祖蔭 1985),發現外氣可以扭動液晶的長鍵分子,使其旋轉,也可以對雷射光的極化方向造成部份影響,顯示「氣」有著比目前人們所理解到的更為深刻的內涵。另外由氣功外氣對老鼠腹腔巨噬細胞,淋巴細胞,腫瘤細胞,心肌細胞的實驗中均觀察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應(胡海昌等 1989)。在對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之實驗時,發現以「養氣」作用30分鐘可以大幅增加細菌之繁殖速率從1.5到7倍,「殺氣」則可以殺傷細菌百分之五十到九十。陽明醫學院生化科也嚐試以「養氣」及「殺氣」來研究對癌細胞之影響,結果發現細胞呼吸速率,DNA合成率,蛋白質合成率及細胞生長數目雖無明顯變化,但RNA之合成量就出現了顯著的不同,實體腫瘤在接受十次「殺氣」,每方位角兩分鐘後,DNA有斷裂情形,顯示外氣的確與細胞內大型生物分子產生交互作用(Chieh et al. 1991)。
至於外氣對人體的效應,北京中醫學院研究了外氣對腦α波的影響(劉國隆等 1989)發現,在外氣作用下,正常受試者腦電功率明顯增大,由於大腦是控制身體心理及生理的總樞紐,因此大腦生理發生改變,當然會影響到身體,由此可以證實外氣療法是有理論根據的。
台大醫院內科蔡敦仁教授(Tsai et al. 1995)教導洗腎病人練習氣功,結果發現病人自覺症狀包括胃口、體力,大便次數都有明顯改善,性活動次數增加,以客觀方法評估尿毒病人體能之指數 Karnovfsky scores 有明顯改善。台大復健科賴金鑫教授(Lai et al. 1995)研究老年人(64±9歲)練太極拳對心肺功能之影響,追蹤兩年之結果發現持續練習太極拳之老人,其吸收氧氣之能力退化較慢,顯然對其健康有所幫助。為什麼練習氣功對保持健康或恢復體能有這麼大的幫助呢?
由前面所提的實驗證據顯示,練習氣功可以打通腦內意識中心與下視丘自主神經系統之障礙,因此可以控制血管通透性及末梢血流量增加及改善血液循環。再由氣到血到,把營養送到全身每一部份,讓本來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所獲營養不夠,即將致病的細胞得到充足的能量,排除累積的廢物,自然細胞活力增加,抵抗力也增加,消彌一場即將來臨的疾病。另外氣功鍛鍊能刺激到副交感神經,讓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加,從而增進了食慾,提高了消化功能。再加上練氣功要求放鬆,排除雜念,因而降低了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一旦外界刺激對大腦之干擾減少,身體自主神經系統將自動去調適,修復整個身體,促進了身體的健康。(林厚省、駱佩鈺 1990)
總之,氣功鍛鍊可以幫助放鬆,消除緊張狀態;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能提高神經系統在商言商能力;能降低身體新陳代謝的速率,將多出能量用作修補身體,抵抗疾病;能按摩內臟,改善消化及吸收功能,能增大肺活量,血管容積量,增加營養輸入及循環之能力,凡此種種都能達到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