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深)若琛杯[Tea cup made by Ruochen] 亦称“若琛瓯”。白瓷质饮具,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深所作。工夫茶“烹茶四宝”之一,用来盛放茶汤。若琛杯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


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1832年)《厦门志》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茶谚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饮以二¨三人为宜,三杯如“品”字。因清代景德镇仍有仿定窑制作,故若琛杯有“纯白定瓯” 之称。现时多用景德镇和广东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工夫茶的连横还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 “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若深”探源


追本溯源,“若深”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1851年,一位具名为“杯隐”的雅客写了一本古陶瓷专著《杯史》,书中明确记载:“本朝器……抹红碗、若深杯、雕龙杯”。同时期,就有三个若深款记:若深珍藏、庆溪若深珍藏和西朱若深珍藏。


民国年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若深珍藏为康熙制品,又有略园、荔庄、明远堂、百一斋等,皆乾隆间制品。听雨堂、惜阴堂乃道光制品,其主制者未详……若深以小品茶杯为多,或谓制者乃一嗜茶雅士也。有不书若深而书一玉字者,亦是同一人所制”。 而稍后的赵汝珍,在其《古瓷指南》一书中,则把“若深”归入了“帝王名款识”。由此推断,“若深”是吉言、赞颂类词的“若深”。而时人亦有言其为“李若深”,系康熙朝瓷器商或商号的,不知这一论断的出处从何而来,有待进一步考证。


2000年,熊寥、熊微所著之《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收录了12帧康熙正款至晚清仿款的若深杯实物图,无一例外,均作“若深”。查阅近年出版的各种古陶瓷款识专著,所见到的实物瓷器底款也都是“若深”,并无“若琛”字样。


“若深”辨疑


1899年刊行的《粤游小识》(清张心泰著)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潮郡尤嗜茶……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若琛”一词疑肇始于此。其后,甚至著名如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工夫茶》也说“茶杯以若琛制者为佳……杯背书若琛珍藏四字”。直至当代,工具书《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也沿用了“若琛杯”这一名词。


2005年,陈香白先生的新版著述《潮州工夫茶》特意加入了“深琛之辨”一节,并说明原因有三:其一是古代陶瓷产品书款者,多属工匠(尤其是民窑),并非专业书家,偶或将三点水写“手牵手”的,抑或由于笔迹漫漶,烧成后看来倒更像“琛”字。其二是仿制品错了,后仿者照搬,导致以讹传讹。其三是由于“若深”名气大,所以也不排除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来鱼目混珠的可能性。


综合上述资料,根据“若深器”实物及相关论据证明,张心泰的“若琛”一说没有实证,或是想当然及道听途说而来,以致遗误百年,加上后来有些文章和茶书作者未作认真考证,盲目引用、抄袭,就难免有“深”、“琛”不辨之惑了。


“若深”形制


器为茶之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器”不仅仅代表壶,还包含形制得体的茶杯乃至其它茶器。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茶汤的质量,甚至还影响到某些茶艺动作和品尝的便利。


茶人伍羽、华云等先生对工夫茶杯的甑选有过总结: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汕茶客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


青花“若深杯”题材涉略广泛,有渔樵耕读、竹林七贤、四宝八骏、金玉满堂、福禄寿、松下问童子、携琴访友、柳马和鸳鸯莲池图等,不胜枚举。方寸之中,蕴涵大千,深受民间喜爱和藏家追捧。若深杯和孟臣壶一样,已成为一种代表优良商品的标识,至今仍有以“若深珍藏”为款识制作的各类瓷器。


若深杯盛行于工夫茶蓬勃兴起并发展成熟的清三代,康熙朝青花瓷是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而“若深珍藏”款茶器更是当时民窑青花瓷的楚翘。混水青花,色阶丰富,或工笔、或写意,为“独啜得神,对饮得韵,三人得趣”之工夫茶饮增添了无尽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小巧玲珑,薄如蝉翼 ,色泽如玉,极其名贵


 


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的頭像
    Alan

    Alan點茶 ( 茶 茶道具 宗教 歡喜生活)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