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唐代鵝型金水滴





唐代鵝型金水滴



河南
劉英傑

多數藏友初見這枚鵝型硯滴都要玩賞一番,若非仔細審視,一時半會兒還瞧不出端倪。其造型為S型形態,長6釐米,高約3釐米,乍看下如同一枚金湯匙,但柄部過於短小,且“勺”型匙底又過於扁平,再看其上滿工雕刻,惟妙惟肖的鵝型神態,必是文人墨客雅玩清供的物什——硯滴。

  硯滴又稱水滴,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專供研墨用的滴水器皿,是歷代文人墨客案頭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初古人研墨時,用的是各種形狀的水壺水盂等器皿,但在使用中發現,用水壺水盂往硯池裏倒水時,水流量往往很難控制,於是就改進和發明瞭便於掌控水量、專門用於研墨時使用的文房用具,這就是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且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盂”。《飲流齋說瓷》有雲:“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具體出現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說“古人”語焉不詳,但滴晚于盂則是不爭之實。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于漢代,最早為金屬製品,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

  硯滴的體積不大,多為中、小型器物,可單握于掌上,既便於研墨時使用,也便於平時把玩。少數大型硯滴多供觀賞之用,因使用及把握不便較為少見。硯滴的器型千姿百態,極為豐富。大體可分為幾何形、象物形和異形等,題材多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地域習俗密切相關。如漢代與南北朝時期的硯滴,題材多為飛熊、臥羊、貔貅、金蟾等靈獸類,而到了宋代,硯滴的題材則已繁衍到人物、鳥獸、瓜果等眾多領域。其風格也由最初的莊重神秘轉向雅致精巧,從而也更加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

  這件唐代鵝型金硯滴並不多見,特別是這枚硯滴的形狀依據勺形而雕刻成鵝型,更為難得。雖然天鵝在彼時並非珍禽異獸,但卻是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極度發達的一個見證,天鵝多在西方文藝中多有體現,是以鵝型硯滴並非後代臆造之物,而是當時工匠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產物。再從造型上分析,雖然此硯滴不是傳統的壺型,但貯水不多,易於控制,從《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的“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可謂正合其名。而且真正出現硯滴名稱,始見於唐朝,在《全唐詩》卷八一九《送裴秀才往會稽山讀書》中,就有“硯滴穿池斜一句,可知當時已有“硯滴”之稱謂。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綜合分析,此唐代鵝型硯滴應該在當時就能稱得上珍奇物品,而歲月流轉千年,真金歷經沉浮重見天日,帶給人們一卷盛唐詩詞的墨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 的頭像
    Alan

    Alan點茶 ( 茶 茶道具 宗教 歡喜生活)

    A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