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常以“大雅之堂”為標準,來衡量一件文學作品的質量和格調。那麼,“大雅之堂”典出何處呢?
北宋初年,在詩歌方面出現了一種文風,其特點是專從形式上模擬唐代詩人李商隱和溫庭筠,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典故。其代表作家有楊億、劉筠和錢惟演等人。後來由楊億把他們在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的唱和之詩248首,集成一書,取名為《西昆酬唱集》。這些詩作文字綺麗,而語意輕淺。
文學家黃庭堅很是不滿“西昆體”的文風,認為這些詩作都是追求“雕章麗句”,只不過是從“遺編前作”中搜尋故實,重新裝點而已。因而他竭力主張繼承和恢復杜甫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
黃庭堅委託楊素,把自己書錄的杜詩在家鄉丹棱筆架山刻碑建堂珍藏。竣工之後,楊素請黃庭堅為堂命名,黃庭堅即揮毫題名曰“大雅堂”,並親作《大雅堂記》。
這個“大雅堂”的命意頗深。雅,原為周王畿內的樂調,《詩經》中有“大雅”和“小雅”兩部分,“大雅”中多為西周初期的作品,舊訓為“正”,即情調高雅的作品。在黃庭堅看來,杜甫的詩歌可與《詩經》《離騷》相媲美,惟有這些作品才稱得上“大雅”之作,亦才有資格登堂入室。黃庭堅書寫杜詩,刻石建堂的目的,就是為了勉勵後人,以杜詩為榜樣,脫離“西昆體”,不斷創新,樹立一代健康進步的詩風。
黃庭堅這一不同凡響的舉動,如天外響雷震撼了當時的詩壇文苑。時人都以能否登上“大雅堂”來衡量作品優劣的尺度。後人根據語法的需要,就將“大雅堂”說成是“大雅之堂”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