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茶的製造方法
鐵觀音茶製造過程中之日光萎凋、室內靜置及攪拌(進行部分發酵及炒菁之工序與包種茶製造法類似,茶菁入廠,先攤放於笳藶中,再移置室外陽光下進行「日光萎凋」,斟酌日照溫度和風力,決定茶菁初次「消水」程度。適度後,收菁入廠,放於室內茶菁架上,繼續行「室內萎凋」,使茶菁持續「消水」,隨著茶菁消水狀態,時而「翻菁」、「搖菁」,時而用雙手「弄菁」,使茶菁攪動相互摩擦。茶菁經四、五次如此斷續的處理,茶菁消水進行順利,葉緣細胞因互相摩擦而破壞,促進葉中成分進行發酵,發生複雜化學變化。茶的香氣由「菁臭」而轉入「花香」,進而發出一種清新的果香。葉色由深綠變為淡綠,葉緣因局部發酵呈現紅色有如鑲金邊,茶外緣朱紅,中間淡綠,葉移向外拱曲,這就達到鐵觀音茶青處理的理想境界,也必須進行炒青了。通過高溫炒青,迅速制止促氧化作用,固定在做青階段已形成的色、香、味內質,並蒸發較多水份,便於揉烘階段操作。
製造鐵觀音茶的特殊過程,即是毛茶經初焙未足乾時,將茶葉用方形布巾包裹,揉成球形狀,並輕輕用手在布包外轉動揉捻,並將布球茶包放入「文火」的焙籠上慢慢烘焙,使茶葉形狀逐漸彎曲緊結。如此反復進行焙揉,茶中成分藉焙火之溫度轉化其香與味,經多次沖泡仍芬香甘醇而有回韻。近年來因人工缺乏,大多利用布球揉捻機進行團揉,而簡化鐵觀音茶特有的反復焙揉過程,雖可獲致良好香氣,但喉韻不足,喪失傳統鐵觀音茶之韻味為其缺點。
鐵觀音之布包團揉技術源自大陸安溪,因安溪屬山區交通不便,茶農為了減少茶葉體積,方便運送茶葉到市集而稍加布包團揉。木柵鐵觀音,因近年來茶農不斷研究改良及受到茶葉比賽、消費者的影響,所製造的鐵觀音外觀已超越大陸鐵觀音甚多,其形狀粒粒如豆,茶面油亮,擲入杯中,發出叮叮之聲,可謂實至名歸的鐵觀音!
鐵觀音的特色
鐵觀音茶樹生長形態,橫張枝、折皺面,異於一般茶樹,所以產量不高,因葉面多向陽,造成茶單寧等成分均高。
鐵觀音茶湯色未經焙火或輕焙之鐵觀音茶湯呈黃色、橙紅,中焙火或重焙火之鐵觀音則呈橙紅至棕紅,茶湯色澤明亮見杯底,杯面則有油亮之感覺。
鐵觀音在半醱酵茶類當中屬於醱酵空間較大的一種茶,由15%至50%均有人製造,所以香氣由淡淡的花香、蜜香至濃濃的花果香、熟果香不等。鐵觀音的香氣不衹是由於醱酵程度的不同而有變化,如地質、布包團揉、季節、烘焙也都是影響鐵觀音茶香氣之要因,所欣賞鐵觀音之茶香,極富變化而不庸俗,其熱香至冷香、粘杯香真是耐人尋味。
鐵觀音茶品質要求條索捲曲、壯結、重實,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葉表帶白霜,湯色金黃,濃艷清澈,滋味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喉韻強,香氣馥郁持久,葉直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
鐵觀音的香氣,有如空谷幽蘭,清高雋永,靈妙鮮爽,達到了超凡入聖的境界,使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鐵觀音茶滋味醇厚,齒頰留香,餘味回甘,如陸游詩:「舌根常留甘盡日」的感受,此滋味是來自優良茶種本身的優異品質,評茶專家稱安溪鐵觀音的「天真味」、「聖妙香」為「觀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