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武財神生日
趙公明
在明間神祇名稱為武財神爺.
+
黑虎將軍(趙公明坐騎)
民間信仰的財神爺,多來自於《封神演義》的傳說,主要可分武財神與文財神,雖然所指何人眾說紛紜,但大致而言,武財神指的是趙公明;文財神指的是比干。 「財神爺」俗稱「趙玄壇」、「寒單爺」。道諱稱為「上清如意金輪院正一玄壇趙元帥」,是道教護法神之一,民間將衪奉為「武財神」。 在「台灣省通志」宗教篇道教章有如下的記載:「趙元帥,姓趙.名光明,紫雲默結,身長九尺,面帶怒容,隨帶七十二環索,持三十六鐵鞭,黑虎前印,降在三月十六日。」 章回小說的趙光明,依據衪的來歷,趙公元帥于四川峨嵋山羅浮洞(現今「九老洞」,又名「九老仙府」)修得道真。趙元帥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翦虐、保病禳災之本領。商周時領殷兵奮勇爭戰,護國盡忠,保土衛民。然戰爭不利,公因天數已定,壯烈殉國。趙公元帥生為國柱,死為世神,至周武王為敬趙公元帥忠義愛國,丹心不二,當為萬民之範模,故建立忠臣廟奉祀趙公元帥,御賜「玄壇元帥」尊號。後世亦欽神「玄壇爺」忠勇為國,御財有德,生財有道,奉祀至今香火不斷。 趙公元帥浩氣長存,玉帝嘉其為人,封其聖號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並令真君率三十六天官,兼領七十二地煞。部下六毒大神、五方猖兵,五方雷神,四路財神,奉天門之命,策役三界,提點九州,專司職責:「一:追逃。二:捕亡。三:迎神。四:納福。」 真君合四路財神兄弟稱為「五路財神爺」天官中路武財神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趙光明,天官東路武財神招寶天尊-蕭升,天官西路武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天官南路武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天北路武財神利巿仙官-姚少司。「五路財神爺」掌管天下四方財庫,買賣求財;「五路財神爺」能宜利和合,但求公平公正。其為司財和與人致富的功德,深為世人商賈最崇信的神明。 天官武財神.趙公明神騎-黑虎將軍 黑虎將軍為天官武財神趙公明的神騎,相傳四川省峨嵋山,從報國寺往雷音寺的途中,有一條小溪,在溪上有座十分別緻的木橋-虎溪橋,橋周圍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在林木掩映中,有座很大的寺廟,名叫伏虎寺。關於伏虎寺尚有一段精彩的歷史典故傳至今。 傳聞以前這帶地區是一片大森林,森林中常有一隻龐大兇猛的黑虎出沒,而這裡又是上山來往必經之路,因此有許多人被猛虎傷害。凡是路過此地的人,總是心驚膽顫。 有一天,年約十七、八歲身著紫衫箭衣,秀外慧中的三位姑娘,要經過這片森林上峨嵋山。有些好心的人就勸說:森林裡有兇惡的猛虎,你們三位赤手空拳的姑娘,還是不要上山以免被傷害。可是這三位姑娘卻淡淡一笑,毫不在意自往林中走去。 原來這三位姑娘是趙公明的妹妹;金霄、銀霄、碧霄。趙公明在九老洞修煉,三姐妹在九老洞後面的三霄洞中修煉。這天想到洞外遊玩,但又怕大哥不肯答應,於是瞞著趙公明,悄悄跑下山遊覽嬉玩。現在正要返回山上,仗著自己有幾分道行,心想只是隻大貓算得了什麼,假若遇上,正好顯顯身手,於是不聽勸告往前走去。不久走到一座橋前,只見橋旁伏著一隻吊睛白額大黑虎,那黑虎一見有人走來,鬃毛直豎,齔牙咧嘴,向她們撲咬過來。 金霄大姐不慌不忙,手裡的一個錦袋往猛虎面前一抖,老虎刹那就被裝進了錦袋裡。孰知那黑虎力氣很大,在袋裡又咬又跳,沒幾下就咬破錦袋而出。大姐見狀,嚇得往後直退,銀霄二姐速從身上拿出一條手帕,往天空一抛,手帕變成一口大鐘,直朝黑虎頂上扣下,黑虎見狀,機警縱身跳上伏虎山。那鐘便掉落在橋下將地上砸個大坑。二姐見手帕變大鐘沒有套住黑虎,頓時驚慌臉色煞白。黑虎見鐘落到橋下,就縱身一躍,像似泰山壓頂撲向三姐妹。碧霄忙把手裡的竹籃往天上一甩,金光一閃變成大鐵籠,向著老虎罩下,黑虎抽身住樹林一躲,鐵籠被大樹卡住了。黑虎見三件寶物都未能降住它,就更加兇猛撲來。三姐妹佔己有幾分道行,卻沒有制服猛虎,嚇得臉青嘴白,正當危急,從山上飛來一位道長,頭戴紫金道冠,身穿杏黃道袍,手持九節金鞭,正是「趙公明」。 黑虎見從天上飛下一個人擋路,便瞪眼豎毛,張著血盆大口,咆哮猛撲狠咬,趙公明毫不驚慌,把金鞭一晃,即刻變成一條粗長的紫金鏈環纏住老虎身上,黑虎又驚又怒,縱身跳起數丈想掙脫環鏈,那曉跳環鏈絞得越緊,終於倒地不能動彈。趙公明隨後從身上拿出一個澄黃項圈,往黑虎項上一套,把紫金環鏈解下銓在頸圈上,黑虎見環鏈鬆開,慌忙站起又想掙脫。那知越掙項圈箍得更緊,最後連氣也透不過來,只好乖乖站在一旁,再也不敢逞兇了。 趙公明牽著黑虎對三個妹妹訓道:別自以為修煉一身本事,就目空一切,自傲忘了強中尚有強中手。若非及早發現,恐已被猛虎吞吃了。三姐妹慚愧得滿面通紅,羞愧隨同大哥一齊牽著黑虎,回九老三霄仙洞續繼修煉,後來這隻黑猛虎就成了趙公明的坐騎。 自此以後,這一帶再也沒有老虎出來傷人了。附近居民為了紀念「趙公明」收服黑虎的事蹟,就在溪旁建了一座「伏虎寺」。因為那隻黑虎經常蹲伏在溪上的木橋旁,人們就把這座木橋叫「虎溪橋」。一般民間武財神爺廟的神案下均供奉黑虎將軍,通常俗稱虎爺,有驅逐癘疫及鎮護廟堂之功。 |